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四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十四)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接下来是:「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若得五欲:什么是「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只要我们犯了其中一条,就会把我们拖下地狱去;如果五条都犯了,那就怎样跑也跑不掉了,必定是堕落三涂。 因此说,「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这五欲就好像箭似的,射到我们身上,原本是很痛的,但是我们麻醉在欲乐之中而不自觉,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到地狱去,就必须把这五欲的根断除;欲箭拔除了以后,这时我们才能得到智慧,得到真正的快乐,才能得到「究竟安隐」。
〈净行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华严法会过堂时间有限,所以没有足够时间把它详细地讲完,上面只是抽出几个重点跟大家说明一下。接下去还有很多的「当愿众生」,今次法会是讲不完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系统地详细说明。现在将此品整体的内容要义,概括地讲一讲:
这品经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才能得到清净的身、口、意?云何得到修行的功德;云何、云何……?一连串的为什么,智首菩萨的问题很长,主题就是菩萨如何才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
文殊菩萨以偈颂的形式回答,首先赞叹他的提问很好。回答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就是:「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前面(在8月19日)文中己提及,这可以说是修行的关键与核心所在。后面的经文继续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内容涉及到出家人的生活,也涉及到在家人的生活。偈颂中讲到,在任何一种生活场景当中,无论我们看到、听到或做一切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发愿「当愿众生」,「如何、如何……」,这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里修行的方法。这种修行的侧重点,不在于我们去如何转变外在的环境,而在于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境与机缘中,学会用心,也就是善用其心。
正如古人所说,愚笨人修行,总是在环境上动脑筋;而聪明人修行,则能够善用自心来转化境界,而不在外境上用心,所谓「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经中提到的情景有141个,当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情景,绝不止这些,可以说是难计其数,这只是举其要者而言。这品经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无论怎么样的情景,我们都有可能将之转化,然后在内心生起修行的功德。
我们来透视偈頌語言的结构,从菩萨在家、孝侍父母、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到穿衣、吃饭、睡觉、言行、举止等等,这一切所揭示的重点与核心,就是指出真正的修行,必须要「安住当下」,这个「安住当下」,可以说是修行的诀窍。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迁流、变化当中,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到,而现前的这一切,也在念念生灭,如何能把握得住呢?
在佛教的禅观里面,对「安住当下」的修行有很多系统的方法,如「四念处」、「八正道」的正念,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对外在的每一个情景都保持觉醒、觉照,然后把自己的心安住。从心理学角度来观察,「安住」包括「专注」与「透视」两方面。我们平常之所以做不到安住当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整天生活在各种概念、思维模式,以及后天所形成的价值观、意识形态里面,我们执着于自己所看到、所听到、所想到的一切,而不能直接与事物的真相接触;二是我们心里有太多的情绪、情结与烦恼等等,障敝了我们,令我们看不到自心与事物的本来面目。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往往身不由己地顺着自己的意识、情绪之流漂流下去,不知道最后会流向何方。所以,「安住当下」就是要在每一个的「这一刻」,把我们的心凝固、安住、安稳下来,在每一个当下令自己的心不为外境所摇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