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 第三十五卷

金刚经注解 第三十五卷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1、须菩提⊙如来问义前言2、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之人3、以三千大千世界⊙比如用百亿世界4、碎为微尘⊙倘若用百亿地球破碎为灰尘之末5、於意云何⊙含理性、以真而问妄6、是微尘众⊙若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之数7、宁为多否⊙可为多耶8、须菩提言菩提以妄答言9、甚多⊙很多10、世尊⊙含理性、一时反妄归真11、何以故⊙菩提自问自释义12、若是微尘众实有者⊙微尘众无常、故名非实、凡有、终必无13、佛即不说是微尘众⊙菩提常见佛说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所以菩提、率真其义、而言之14、所以者何⊙如实之语15、佛说微尘众⊙如来所说诸灰尘相16、即非微尘众⊙如实而言、诸微尘相、无有常性、故名非微尘相17、是名微尘众⊙以凡情而言、姑且之名、为微尘众耶

解 含本性意

须菩提。如来一时呼谁者、定时即入菩提室。室者、心性识常住之处、当作主人、不可作奴(二)若善男子善女人。男女二性、内纯外洁、而无凡情、杂念差别相。善者、至善之道、非五蕴六欲之善也。善於五六之善、即得有漏、福报之相。五六者、非单独五蕴、六欲、而包括甚广、以参而自明、自彻为妙。之善者、无作无为、无得无相。见慧性无漏、即称其名、为至善至道之人(三)以三千大千世界。喻其多也、六祖云、三千大千世界、贪瞋痴、三业所造也。倘无三业相、诸界即幻梦泡。是故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多者、众生三业、如是多、无业即无世界(四)碎为微尘。大千世界、以如是多、况百亿世界、碎为微尘之数耶。是诸尘相、是诸众生、无名烦恼、妄想三惑、而造成也。若无三惑、即三昧。三昧者、转惑成真。真者、明心见性、八识皆善、光明无穷(五)於意云何。佛问菩提者、自问本觉、慧命也。自问自释、以心问心、不可不明其义也(六)是微尘众。是诸众生、从无始至今、诸尘劳相、以及三惑、与四有、而化作、诸微尘相耳。能无相、无惑、即无微尘相(七)宁为多否。宁者可也、疑问之词也、佛问其意、使初发菩提心者、深明此义也。犹如以桶聚沙、用双手提起、将桶底反上、桶口往下、其沙自出、沙归纳地、其桶一沙也无、空空如也、学者参(八)须菩提言。觉者所言、色空无二、非空非色、非不空色、真如空相、而在其中、亦无其中之相耳(九)甚多。以凡情观、其尘无量、凡情穷时、一尘也无。虽是一心、真妄二途、若能反照、何劳他佛(十)世尊。菩提称世尊、即我等见世尊、何者、反迷为觉之时也。反者何、以微尘转真如时(十一)何以故。觉微尘即实相、无相真如在目前(十二)若微尘实有者。迷见微尘是微尘、悟见微尘非微尘、何以故、迷见诸相、执著是相、悟见诸相非相、诸佛见诸尘相、非相、非非相。当参(十三)佛即不说、是微尘众。凡是有相、皆是尘相、佛即不说、如来无相无说、亦无有见相、故名不说(十四)所以者何。诸说法相、犹如舟筏、至彼岸已、当舍舟筏、不可负舟、而至宝地、是故说法如是(十五)佛说微尘众。佛说尘相、向未彻者而言。未彻之人、不可离诸尘相、倘离尘相、寸步难行。犹如周岁儿童、初能行走、非父即母携手耳前进。至十岁时、何劳父母、而携儿手而行耶。如来说法亦复如是。至法王所、当甩手摇臂、而升堂(十六)即非微尘众。凡是有相、皆是虚伪、即非者、非真常也。微尘众者、妄想飞腾也。犹如我佛如来、仰面而观星、忽然大悟、明星亦是尘相也。然而未悟之前、当依秀师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已即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入室(十七)是名微尘众。故凡夫以尘相而生、以尘相而死、所以生死不了。倘若见尘非尘、即名至圣、皆一心造。凡不能圣者、业障本心故。无业即圣。欲无业者、当无四相也。能无四相者、诸业不释亦释矣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1、世尊⊙称世尊者、菩提继续解其要也2、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世尊所说、大千世界微尘义3、皆非世界⊙真心本性、谛观一切大千世界、非真常性4、是名世界⊙尘土山河、及七宝聚、而为世界相5、何以故⊙菩提自问、而自释其要6、若世界实有者⊙倘若世界常住而不灭7、即是一合相⊙即是慧命与虚空、合而为一也8、如来说一合相⊙本心慧命、与灵觉识者、无可能见、亦无名字9、即非一合相⊙本性遍虚空、尽法界、无头无尾、无言说、是故名即非10、是名一合相⊙本性无穷、亦无竭止、以凡情而立名、且名一合相11、须菩提⊙如来呼名插义12、一合相者⊙如来叠用菩提语13、即是不可说⊙真法无言、即不可说14、但凡夫之人⊙但凡夫执著识心相15、贪著其事⊙凡夫不明其道义、以六根贪六尘、为虚旦一合相、而不明本心与虚空、真常一合相、所以佛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即为凡夫、六根贪六尘事

(一) 称世尊者、菩提复解前意也(二)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者、菩提发挥其要也(三)即非世界者、凡有名相、皆是虚伪、而无真常性(四)是名世界者、业相聚合而成也(五)何以故者、其义究竟解耶(六)若世界实有者、若世界是真常性(七)即是一合相者、真性与虚空、本来是无相之体、若言合者、是头上安头、世界是幻也(八)如来说一合相者、而凡夫不能无也、所谓凡夫、眼见色与色合、耳闻圣、与声合、以及情与意合、识别与是非合、是名苟且一合相、亦名一合执(九)即非一合相者、凡是有相皆是虚旦、虚旦者、易变而无常、故名即非(十)是名一合相者、凡夫贪著苟且、强立虚名耳(十一)须菩提者、既说至此、如来呼名而插意、使诸后学、明其至要之道(十二)一合相者、佛说汝须菩提、所说一合相之义(十三)即是不可说者、倘若说破、而凡夫、不能明其义、得其道性、故如来大慈、使诸学者、自悟而自得其义、若得者、即非凡夫也、即得初二三果也(十四)但凡夫之人者、凡夫见色合色、闻声合声之人也(十五)贪著其事者、即贪著、色声香味触、意识之事、即贪著名利双辉、五蕴诸欲之事、所谓凡合凡情、而为相执。故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其义即如是

偈云

三千大千均是执 无执亦无三大千

是名世界即是限 若无凡情限亦无

世界非有亦非无 非非之中有真如

贪著即是凡夫相 无著无贪第一禅

凡夫执著一合相 非凡无执为解脱

一尘无染何为界 万象如如复如如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小白菜素炒木耳

小白菜素炒木耳

主料: 小白菜300g 泡发木耳100g辅料: 葱花2g 味极鲜酱油5g 盐1g 八角 1个 辣椒 2个 花椒 6个调料: 小白菜素炒木耳做法1.新鲜小白菜用盐水泡洗干净。木耳泡发撕成小朵,葱花切...

消除烦恼的方法:似有实无

消除烦恼的方法:似有实无

似有实无大众心不同,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此偈是说,因为众生的心彼此不同,由心生起的妄想也各形各色,因此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是如幻如化并非真实的。一般...

提醒心中的明镜  

 

如此经常忙碌、因缘分而成依他者的所有众生,为了自己的安乐,在彷徨与漂泊中奋斗,结果只能得到暂时的小安乐,并由此产生贪嗔,造成极大的痛苦,到临死的时候,只能独自一人,赤裸裸空手而去。即使你是统治全瞻部洲的国王,最终归属也不过如此。因此,你必须除掉这种只求今生短暂安乐的愚昧思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正法,它是明咒、是医治百病的妙药、是拯救死亡的灵丹。这个无垢的正法,由于被调伏者的界、根、信仰、思想程度的不同,因而修行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先从加行开始,指点一些正行的入门处以及修养之道。 

  

不会错乱的因果

 

一切有情都想得到安乐、远离痛苦。而种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实。如果种下善因或恶因,就会得到安乐或痛苦的果实,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任何一种缘分,都能产生有为法。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的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成的果,不一定会在今生得到异熟。因果是无始的,因果的最终也是漫长的。 

 

难得的珍宝 

前世积累的福泽所造就的人生,是有别于其他有情的高级有情。人能创造今生的安乐,又因具有特殊的智慧,所以能分析过去,分析来世,并能找到有益于来世的办法,也能创造有利自他二者的安乐,还能把曾为自己父母的遍天际的一切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拯救出来。因此,人生是无价之宝,是如意牟尼宝。如此难得的人生,如果自己随意糟蹋,那此人不过是一个会说话的动物而已,就像把自己手中的如意宝随意扔进灰坑一样。 

 

刹那间的闪电般的歌舞  

 

在三界之中,没有时间毁灭不了的有情。短暂的人生,不过是上演了一场生、老、病、死的短暂歌舞罢了,如同天空中划出了一道刹那间的闪电,对如此短暂的人生,却作长远的打算,那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 

 

罪过的险境  

 

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和三善道的天、非天、人成为六道众生,无论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没有机会得到安乐。在显现中,与恶趣相比,生在善趣似乎有一些安乐,但实际上早已被贪、嗔、痴痛苦的绳索所束缚,连一个针头大的安乐也没有,正如在粪坑里不会有香味一样。就算将三界内的所有财富归于一人,也不能使此人感到丝毫的身心安乐,相反,永不知足的贪欲之苦会无休无止地折磨此人。 

 

究竟安乐之道  

 

有漏的有为法所产生的安乐,不是究竟的安乐,如同搔挠止痒,只是片刻的安乐。只有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进入菩提道,才是究竟的安乐。这是究竟的安乐和究竟的罪过之间的界限,是一个大是大非的界限。 

 

黑暗中的明灯  

 

把众生从各种罪恶的险境中拯救出来,引导至究竟安乐之道者,是具有圆满功德和丰富经验,并具足慈悲和智慧的善知识。必须先寻找这样的善知识,然后拜他为师。他是黑暗中的明灯,是治病的良医,是行人的护送者,是寻求解脱安乐的人们不可缺少的师父。 

 

不会诱骗的依怙  
   

我等徘徊于轮回苦海中的众生,难以相互拯救,如同落入汹涌河水中的人,谁也救不了谁。最佳的依怙是已经脱离苦海的圆满佛陀,佛陀所讲的清静正法,以及持此正法的圣僧,都是三宝。我们应该到成佛为止皈依三宝,这是趣入佛门的惟一途径。 

雄心的承诺  
   

以慈悲为怀,利他思想为本,而发殊胜的行持善法之心,这就是发菩提心。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以智慧向圆满菩提作回向,誓愿把一切众生置于圆满佛陀的果位,这是愿菩提心。发世俗菩提心后,通过精进圆满的修行,最终把胜义菩提心引进自相续,这是大乘道最根本的修证和觉悟。 

洗净垢污的明镜  
   

业、烦恼和习气遮蔽了一切,就像明镜被污垢遮蔽了一样。为清除这些污垢,就要把一切坛城的放射和聚集之主的上师、金刚勇士修为一体,通过念咒,以四对治力作忏悔。这样,就会象把遮蔽明镜的污垢洗净一样,把无数劫所积累的堕罪全部清除。所有的孽缘罪过必须全部清除,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资粮福泽之云彩  
   

要在自相续中得到特殊而深奥的觉悟,就得先积资粮和忏悔。积资粮很容易办到,并不太费辛劳。最殊胜的方法就是心修三身佛的净土,向三宝献曼茶罗,把四魔打进法界,把身体加持为无漏的甘露,为积修福德而修持殊胜身供施。这是为完成积二资粮,以证菩提果必须的一环。 

 

内心清静的太阳  

 

在佛陀的心相续中所拥有的胜义觉悟之智慧,是难以用思考和举例来理解和表达的。把这种觉悟引进自相续的唯一办法就是修上师。把上师视为佛陀,加以虔诚无伪的敬信,就能把上师心相续中的觉悟满瓶倾泻般的引至自相续。这就需修上师瑜伽的加持,这是修行实践的核心之核心。 

 

心中不灭的甘露 


    我们的肉眼看不到遥远的物像,同样,我们的耳朵听不到遥远的声音。所以,我们拥有的六根能力非常有限。我们从未感受到内心的究竟安乐,即细小的内明与空性无二,是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它超越我们的心境,是内在智慧的太阳,它一直就存在于内心,实现了它,我们就会有一种现有的凡夫俗根难以体会的微妙感觉,即究竟殊胜的果位,到那个时候,就不会再有厌烦,恐惧和忧苦,不会被生、老、病、死的恐惧毁灭,即便是天翻地覆也不会惧怕。 

 

因地域和时间的关系,有许多有缘的朋友,还没有见过面,愿这些朋友能够从幻像中觉醒过来,踏上究竟安乐的大道。

如雷贯耳啊! 白玛格桑FW给大家的开示

提醒心中的明镜   如此经常忙碌、因缘分而成依他者的所有众生,为了自己的安乐,在彷徨与漂泊中奋斗,结果只能得到暂时的小安乐,并由此产生贪嗔,造成极大的痛苦,到临死的时候...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六章「感应章第十六」,这章题目是叫「感应」,是讲到一个行孝的人他的孝心达到至诚,就能够跟天...

常福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01)

常福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01)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法会,无量寿寺念佛的特色就是闻思修,闻就是闻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思考,就是听闻,经过我们的善根来思维名号的功德,思维佛法;修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的真实意义,就是这声...

寂静法师:夫妻之间的误会就是这么产生的

寂静法师:夫妻之间的误会就是这么产生的

夫妻若没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就是挂在一起的两块腊肉,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像两块腊肉一样挂在一起,没什么精神上的交流,挂久了就会越来越烦,然后分开。我为什么会懂,因为我作为局外人,用佛法去观察这个世界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