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心经》第5课02

星云大师讲《心经》

第5课丨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直为别人而活!02

二、说到“观自在菩萨”,我们必须先了解“菩萨”

常有人以为菩萨一定都是神通自在、飞行去来、神通变化的,其实菩萨的意思不是这样。菩萨在印度话叫“菩提萨埵”,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大道心众生,二、觉有情。

所谓“大道心众生”,人人都有份,只要是发大道心者,就可以称做菩萨。只要是觉悟的有情,就可以称做菩萨。

过去有一个出家人问惟宽禅师:“禅师,什么是佛?”

惟宽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为什么呢?我请示你,你怎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你不会相信的。”

“禅师,你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你问我什么是佛?你就是佛。”

“我就是?我怎么不知道我是佛呢?”

“因为你有‘我’,所以就不知道了。有我执在,有假我在,那不是真我。”

“有‘我’在,不能认识佛,不能认识菩萨。那么,禅师,你觉得你是佛,你能够见佛吗?”

“唉!糟糕,刚才有了一个‘我’,就已经不是佛了,现在又加了一个‘你’,更不是佛。有‘我’有‘你’的分别,就不能见如来。”

“那么无我无你,我们就是佛了?”

惟宽禅师说:“无我无你,谁是佛?”

有我有你,不是菩萨、佛,那么无我无你,谁是菩萨谁是佛呢?菩萨和佛,在离开你我,在不执著、无分别的平等性之上。所以“众生一体”,大家都是菩萨。

有人会想:“那我可了不起了,想不到才来读个《般若心经》,马上就成菩萨了。”对的,大家都是菩萨,不过和观自在菩萨一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等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学生都称作学生,但是幼儿园学生和研究院学生一比,程度却是差了一大截。同样的,观自在菩萨就好比是研究院的研究生,而我们则还是幼儿园的学生,是初学菩萨。

在佛教里,自称菩萨的人很多,例如太虚大师有一首诗说:“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你说我太虚是比丘,惭愧不敢当。为什么?比丘戒,我虽严持了,但是并不圆满,所以我不敢自称比丘。而说我是佛吗?更不敢当,我还没有成佛。那怎么办?“但愿称我为菩萨”,我已经发菩萨心,已经发菩提心,我已经是大道心众生,我已经是觉有情,所以你们可以称我为菩萨。因此,人们常称太虚大师为太虚菩萨。慈航法师也自称菩萨,他写信给人都自称“慈氏菩萨”,表示直下承担发心发愿。

菩萨不是静静地供着给人礼拜的,菩萨是活泼泼地为人间服务,为人间布施欢喜,为人间勤劳工作的行者。

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菩萨像什么呢?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天上的一弯明月,哪里有水,它就在哪里映现。天上有月亮,河里面就有月亮;天上有月亮,盆里面也有月亮;天上有月亮,茶杯里面也有月亮。月亮是不偏心的,只要水清净,里面就能映现出月亮。同样的,只要我们众生的心里清净,菩萨就会在我们心里现起。所以,我们要想做菩萨,就要从清净自性、平等自性,从去除自私的心做起。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学会去平衡生活中的加减法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学会去平衡生活中的加减法

从前,有一位年轻人,因为工作上的压力,事事不顺,对工作已经提不起半点兴趣,事业、家庭的双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来气。一天,这位年轻人到寺庙里请教一位大师,想寻得一些解决办法。年轻人向这位大师说明了自己的...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佛法的教育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佛法的教育

佛法的教育佛法的教育和其它的教育有区别。佛法的教育是用恭敬心、信心来获得的。修习佛法,若是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有收获。现在很多人都学佛修行,也特别精进,但就是没有正确的方法,或者修行的方法不...

天雷示警,因果不爽——古今中外邪淫、不孝真实因果案例

天雷示警,因果不爽——古今中外邪淫、不孝真实因果案例

我们经常听白叟们讲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要遭天打雷劈,这不是没有事理的。冥冥之中自有天道,因果报应,谬误百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中国素来有雷神的崇奉。天雷示警,是果报的一种形式。古往今来,雷击恶人的...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所作业不亡,果报还自受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所作业不亡,果报还自受

梁武帝那个时候,有位国师有神通。有一天,梁武帝要下棋,下棋的时候,就跟门口的卫兵讲:今天我下棋,什么人来我都不见。这时,刚好国师来了。卫兵说:大王下棋,不能求见。国师坚持要进去。卫兵通报说:国师来了...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对他人的生命懂得爱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贵的生命;暴戾凶残、作贱生命的人,不知赞天地的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寿呢?遭致短命旱夭的果报是必然的道理。 佛教的福寿观 一...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三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三卷

玄奘法师传第三卷奘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于是奘师心想佛教发源于印度,西天号称佛国,只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