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苦、静、凡、放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参禅即是要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都是以静为基础。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衍慈法师:信佛后事情不顺,这是怎么回事

衍慈法师:信佛后事情不顺,这是怎么回事

衍慈法师:信佛后事情不顺,这是怎么回事 问:我看见不少佛友,他们信佛、念佛,但是还有很多烦恼,有人做生意失败,有人与婆婆不和,有人孩子不听话等等,请问师父这是怎么回事? 衍慈法师答:信佛要真信,真...

保罗麦卡尼在欧盟听证会上呼吁少吃肉应对全球变

保罗麦卡尼在欧盟听证会上呼吁少吃肉应对全球变

保罗?麦卡尼把他的“周一无肉日”活动做到周四的欧盟议会上了。他说,遏止全球变暖的个人力量与政府的力量一样大。少吃肉 = 少排放麦卡尼是在欧盟的一个题为“全球变暖和粮食政策:少吃肉 = 少排放”的听证...

纳豆茄子干煎松茸

纳豆茄子干煎松茸

原料: 纳豆、 茄子、松茸、味噌、橄榄油、蘑菇精做法: 1、茄子洗干净,去除根蒂,然后切条待用。2、冰鲜松茸解冻,切厚片待用。3、 锅内放入精制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茄子,大...

晨起叩齿可强肾固精

晨起叩齿可强肾固精

牙齿和耳朵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就会出现耳背、牙齿松动、脱落等迹象,所以牙齿和耳朵需要细心呵护。而通过牙齿和耳朵的运动,不仅能延缓衰老,还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是中医公认的养生长寿之...

养生的五难与六害

养生的五难与六害

清代著名学者程杏轩在所著的《养生论》一书中指出,人们养生保健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用现代的话来说,图名贪财,喜怒过度,迷恋女...

走近佛法,走入幸福,学佛让我的生活从地狱转

走近佛法,走入幸福,学佛让我的生活从地狱转

学佛之前,我的家之前一团乱麻,捋不顺,相互都是对立面,像仇人纠缠在一起,生活中种种不如意,障碍重重;在我的眼睛里看不到柔和,感觉那么多仇恨的眼光看着我,有猜测,有报怨,有嗔;我害怕、畏惧,每天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