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苦、静、凡、放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参禅即是要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都是以静为基础。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34)“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34)“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分享一下“六度”。度字,含有济渡、转化之义。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

欲海回狂白话卷一:法戒录_劝遇难者

欲海回狂白话卷一:法戒录_劝遇难者

第一卷 法戒录 劝遇难者劝遇难者(共三则,二法、一戒)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年代,能保全一个妇女的贞节,功德必然加倍。损害一个妇女的贞节,罪过也会加倍。一得一失有天渊之别,必须严格自律,勉力行善。汪...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一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一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的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先来读一...

猿猴与罗刹女的传说

猿猴与罗刹女的传说

猿猴与罗刹女的传说这是一个在西藏地方流传了几千年的猴子与魔岩女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观世音菩萨派一有神变示现的猕猴到西藏雪国的地方修行。这个猕猴来到了一个黑色山岩上,潜心修习菩提慈悲心,对于佛法有了...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地藏菩萨灵感录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地藏菩萨灵感录

菩萨唐李信思居士,泸水人,其家男女三十余人,被恶鬼所扰,相率卧病,或吐赤血,或致闷绝,时信思忧恼!问僧解救方法,沙门思惟良久告之曰:昔如来在世时,摩揭提国毗富罗山下桥提长者家内,亦被恶鬼所恼,其家五...

净土法门法语:修念佛法门真的能带业往生吗?

净土法门法语:修念佛法门真的能带业往生吗?

1 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修念佛法门,不必破无明烦恼(妄想),不必断见思烦恼(执着),这一句佛号能降伏烦恼,能把烦恼压住,就能带业往生。2 带业往生是佛说的,但是佛在经上讲,“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