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这位菩萨保证我们可以成佛,他负完全责任

地藏王菩萨对我们天高地厚的恩德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但于佛法中”:所有的众生,但于佛法的里边,“所为善事”:他所做的善事。

“一毛一渧”:一毛是善事中最轻的,一渧是善事中最小的。

“一沙一尘”:一粒沙是善事中最微的,就像一粒沙那么多的善事。像一根毫毛那么多的善事,或者像一滴水这么多的善事,或者一尘——像一粒微尘这么多的善事,这都是最少、最轻、最微、最小的,轻微少小。你看一根毫毛有多重?是最轻的。一池,一滴水这是最少的。一粒沙,这是最微细的。一尘,是最小的。在《楞严经》上我讲过,邻虚尘,这是我们所看见的一粒微尘再分成七份,就变成邻虚尘,这是最小最小的——这个众生所做的善事就是这么多。

“或毫发许”:或者有一根毫毛。这毫毛并不是这个一毛了;这一毛好像一根头发,这叫一毛。毫就是汗毛,汗毛在身上是最细了的。发呢?或者是这个头发,这也是最轻最少的。

“我渐度脱”:所有的众生,即使只做这么少的善事,这么轻微的善事,他种这种善根,我将来都要一点一点地想办法,度他离苦得乐。

“使获大利”:令他得到大的利益。什么叫大利?是不是发了一个大财,得到大的利益?发财那不是大利。那么是不是当官了?那也不是利。是叫你成佛去!你看这个利大不大?谁叫你成佛的——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以他这种大神力、大智慧,用种种不可思议的妙法,令你想要不接受也不可能了。所谓“欲罢不能”,想要停止,说“我不学佛法了”,但是没有法子停止,妙就在这个地方!谁能令你这个样子?就是我们这一位大善知识——大愿地藏王菩萨,他就有这种的妙用,这就叫大利。

“唯愿世尊”:地藏王菩萨说我唯独愿意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说佛您不要忧虑了,不要为后世造业的众生来担心、来忧虑。为什么他这样说您不要忧虑呢?他的意思就是:我来负责任,这个责任交给我,佛您不要管了。因为这一切众生,若是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我请世尊不要担心,不要忧虑,就由我地藏来负担这个责任。

“如是三白佛言”:说了一遍、二遍、三遍,这是表示你这个事情重要,郑重其事。好像现在宪法三读通过——读一遍,你反不反对?读二遍,你们赞成吗?没有人出声,就读三遍通过。那么这是不是也通过呢?不是的,这是地藏菩萨表示郑重其事,所以要三白佛言,说三次。单说一次或者表示他不尽责任,说二遍还不够诚恳,所以对佛说了三遍——“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请你老人家不要以将来后世那些个造罪业的众生为虑,他们都有我地藏负完全责任,我一定要把恶业的众生度成佛。

讲到这个地方,你说我们是不是要高兴?!我们造了这么多的罪业,都还有成佛的机会,为什么呢?前几天不是跟你们讲,我要买保险给某人,现在有人为我们买保险。谁为我们买的保险呢?地藏王菩萨。他预先就保证我们这些造恶业的众生都可以成佛,这就等于为我们买保险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听到《地藏经》的人,都不要担心,都不要不欢喜了,我们都有机会成佛的。为什么呢?是地藏王菩萨给我们担保,他在以前就保证我们这些恶业众生,可以成佛的,他负完全责任。如果我们不成佛,地藏王菩萨他也不证菩提,所以我们应该欢喜!

因为我们今天讲到这段经文上,我很高兴,所以就作了一首英文歌,要你们唱。这首歌叫“我很幸运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是谁呢?就是地藏王菩萨。

因为我们遇到地藏王菩萨,预先给我们作保证人,保证我们可以成佛的。为什么知道呢?就读这——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我们就知道地藏王菩萨对我们这种天高地厚的恩德,这种恩太深了、太高了!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地藏王菩萨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恭录自《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六、供僧福德 不可思议

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六、供僧福德 不可思议

十六、供僧福德 不可思议诗曰:供养沙门狗得餐,转生王女见心欢;为夫广说前身事,礼佛斋僧福慧宽。又云:心分十界任君临,六道升沉遍古今;学佛善修超出速,恶因种堕罪根深。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时候,有一位虔诚的...

达真堪布:是不是真的看破放下了

达真堪布:是不是真的看破放下了

达真堪布:若咬牙切齿地强忍,不是真正的安忍 “忧伤复绝食”:包括我们的怨敌在内的世间凡夫,为了世间小小的利益,为了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而绝食、不吃饭,甚至在外边跪三天三夜。 有些智者为了求法、忏悔而...

中竺中仁禅师悟道因缘

中竺中仁禅师悟道因缘

中竺中仁禅师悟道因缘临安府中天竺□(同拗,ao)堂中仁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洛阳人。中仁禅师少年时投东京奉先院出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往来于三藏译经场所,专攻...

赡养佛僧得一夜暴富,贫生孺子的故事

赡养佛僧得一夜暴富,贫生孺子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保持生活。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人人都叫他贫生孺子。贫生孺子逐渐长大了,并且...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婚嫁穷源类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婚嫁穷源类

第三卷 决疑论 婚嫁穷源类婚嫁穷源类(八问八答)问:淫欲既然是万恶之首,那么古代圣王治理国家时,就应当加以禁止。可是伏羲却设立媒妁,使男女两家联姻,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正是为了避免世间人民淫乱的发生...

【佛教故事】墓魄太子

【佛教故事】墓魄太子

久远以前,在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墓魄太子,天生具有无碍的智慧,能够知道自己的宿命,以及过去未来一切善恶苦乐等事,举国上下都很爱戴这位智慧圆满的太子。然而,在太子十三岁的那一年,却忽然闭口,一句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