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这是斩断烦恼树,一把最锋利的斧头

《佛遗教经浅释》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的功德。你们各位说一说,什么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无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现出来了。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道,但不能说菩提是智慧。

你发菩提心可以现出智慧,因为发菩提心就可以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菩提。这就和反掌是一样的,烦恼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烦恼,只要一翻过来就是了。若是不翻过来的话,那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而你一翻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了。也就是晚间到极处时,就变成白天;白天到极点就变成晚间,这是一种轮流转。

所谓智慧,是对着愚痴而言,你若是没愚痴,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说这个人聪明,聪明到极点,就变成智慧了。很聪明的人,就有智慧;但若是愚痴、烦恼多,就没有智慧了。所以智慧的功德,功德的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没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没有;你若是没有功德,智慧也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说“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内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众生的一个名词。“若有智慧”:你们假设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则无贪着”: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就不贪着了,也不贪名,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吃,也不贪睡,什么都不贪了。既然什么都不贪,也就无所求了;既然无所求,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现。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贪着;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会贪着。

“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诸己,也就是

常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这就是省察。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这个三省,省的是什么呢?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做了什么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对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对待朋友,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一点信用都没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转弯抹角来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想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呢?这叫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师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师父教我的内容,我是不是温习过呢?我是不是好像耳边风似的,吹过去就没有了呢?我是不是听了之后,回到家里再加以研究呢?这叫传不习乎。曾子有这么样的三省,我们做人、学佛法,也常常要这么省察。

“不令有失”:不使令智慧失掉了。“是则于我法中”:说这样子,“是”当这样子讲。你若是能这样不失去你的智慧,则于我法中,这个“我”是佛自称,说是在我这佛法里边。“能得解脱”: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一点拘束也没有,能得解脱了。

“若不尔者”:你若是不这样子,你把智慧失去了,你也不省察,“既非道人”:那你既不是一个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一个在家人。你呀,变成一个四不像了。“无所名也”:这时你叫做什么呢?没有一个名字可以给你了。

“实智慧者”:有真实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就是能度过去生老病死这苦海的一艘“坚牢船也”:一艘最坚固的大船。“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你若是能有真正智慧,那你就不会在假的事上用功夫,这就是在无明黑暗里边一盏大大的明灯。是“一切病者”:所有一切有病的人,“之良药也”:最好的一种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也是斩断烦恼树的一把最锋利的斧头。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比丘,各位在家人。“当以闻思修慧”:你应该用闻慧、思慧、修慧,这三种的慧,“而自增益”:你要自己增加自己的智慧。“若人有智慧之照”:假设我们也有智慧的光明照耀,“虽无天眼”:虽然没有得到天眼,“而是明见人也”:这也是一个明眼的善知识。“是名智慧”:这个叫真实的智慧。

你们各位对于这一段经文,有什么看法?可以说一说。我现在讲经,你们来听经,这就是闻慧。你在这里听完了经,回去想一想,研究研究,得到真实的道理,这就是思慧。思就是思惟,听见了然后用智慧来研究研究,这就是思慧,思的智慧。你思完了之后,又照着这个法去修行,这就是修慧。老老实实的,不打妄语,不欺骗人,这就是实,真实的智慧。

所以说找金矿,找钻石矿,看你们谁有金矿?谁有钻石矿?为了把这矿开采出,显出你们自己的宝藏,因此要问你们对这段经文有什么看法,这就是要你们试探试探那个地方有汽油矿?钻石矿?所有值钱的东西在那里,像是金矿,就要把它给找出来。不问问题的人,都是不注意的;若是注意的人,一定会有问题,心里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因为你不问问题,你也不注意,所以就没有什么不明白,也没有什么怀疑的。就是这么样随喜大众,因此就不问问题了;而问问题的人,都是在心里边有一点忍不了了,所以就问问题。

恭录自《佛遗教经》浅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香海禅心短信集(人生励志格言)

香海禅心短信集(人生励志格言)

一、1、事情的成功与否,虽然不去计较,然而一份努力,一份用心,都是增上缘。2、在奔向成功的路途中,总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一千个放弃的理由。很多时候,胜利者的根本法宝,不是能力,甚至也不是智慧,而是信念...

陈士强教授:藏文佛典导论

陈士强教授:藏文佛典导论

陈士强教授:藏文佛典导论陈士强我国的西藏,古称“吐蕃”,它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公元七世纪开始的。七世纪前半叶,以松赞干布(约617—650)为赞普(首领)的雅隆(今西藏山南地区)农牧部落联盟,兼...

药师坛城“药师禅”中午日常功课

药师坛城“药师禅”中午日常功课

药师坛城“药师禅”中午日常功课:【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善名称吉祥王如来!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净土法门法师:念念要真诚,言语造作都要善

净土法门法师:念念要真诚,言语造作都要善

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深信因果,不敢起恶念。不但不敢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连那个恶的念头都不敢起,这是深信因果的人他做到了。这一般普通的处事待人接物上的礼节,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这让人看起来...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礼法愿大师为国师,礼敬供奉甚为殷重。当时的文惠太子萧长懋喜好音乐,有一次到正胜寺拜见法愿国师时,他请教国师:“我用葆吹清铙诸多乐器一同演奏的音乐来供养佛菩萨,这样的福德怎样?”...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为知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为知

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为知人们习惯于以是否掌握知识作为知与不知的界限,其实这样看问题是片面的。古希腊有个青年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到处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