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不以凡夫衡量佛法

不以凡夫衡量佛法

至尊上师达真堪布仁波切致佛子们的一封信(连载一)

各位佛子大家好: 随喜你们为了父母众生的解脱而精进修行的功德! 随喜你们在各自的生活与工作中为父母众生服务的功德! 好久没有与大家见面了,很是想念大家。虽然我们没能经常在一起,但是我一直在关注你们的修行,一直在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你们。虽然你们在各自的生活与工作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你们当中的很多人一直在坚持修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与进步,这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但是有些人也存在着一些困惑,这也是急需解决的。在这里,就这些困惑,我们站在佛法的角度,来谈谈解决的办法。

不能以凡夫的表现,衡量佛法,决定自己的修行

学佛修行、解脱成佛是我们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永恒不变的追求。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把学佛修行想得太简单了。现在一说某某居士学佛了好多年,说某某居士修行特别好,就觉得他们应该没有一点缺点、毛病,没有一点烦恼、习气,跟佛一样。但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缺点,没有习气就是佛了。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这样漫长的时间里积累资粮,最后才圆成佛道。三大阿僧祇劫,对我们凡夫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只学修了两三年,有的人还仅仅是偶尔念一念、学一学,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成就的。 有的人看到了某些同修的缺点、毛病,就不理解了,“这些人的修行怎么这样呢?怎么佛法是这样的呢?”自己就不想修了。除了佛以外,菩萨有时候也会犯错误。做为凡夫,有烦恼习气,有缺点毛病,犯错、犯戒很正常。如果一点也不犯,就不是凡夫了,就不需要我们去度化、帮助了。 佛法是佛法、人是人,我们不能根据个别人的行为与表现,去分辨和衡量佛法的真与假、对与错、是与非。这样议论佛法,批评佛法,去批评整个团队或僧团,罪过特别大!这是诽谤三宝,诽谤菩萨,比杀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罪业还严重!我们没有必要去造这样的罪业吧! 法是标准。我们做为修行人,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应该以佛法来衡量人,包括衡量自己的相续,以佛法来纠正自己,而不能以这些人来衡量佛法。 在我们所评论的这些人当中,有些是佛菩萨的化现。他们在表面上有各种各样度化众生的方便与示现,你无法分辨。所以你不能以此下结论,说这个人不好,更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上师、善知识有什么过失。 很多公案里讲,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会示现各种形象,有些是乞丐,有些是猎人,有些是屠夫,有些是妓女,我们无法能够分辨,也不知道他们的内心和相续,所以不能以人的行为来衡量佛法。佛所说的要“依法不依人”,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些同修道友里肯定也有各种各样的,有些是佛菩萨的化现。他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在表法。无论是打你、骂你、伤害你,还是挑你毛病,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的话,都可以转为道用,都可以成为你的善知识。 我们不要因为他人的行为与表现,而退失自己学佛修行的信心,改变自己解脱成佛的决心!如果面对这些对境的时候,自己受影响了,退失信心、改变信念了,就是个人的问题,就是自己智慧不够。这时更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提起正念,调整心态,转心转念。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挽回女友 这些方法值得一试

挽回女友 这些方法值得一试

因为有了伤害之后对方才会变得绝情,究竟是何原因让她变得绝情,还需要你进行反思。分手后,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了不同的规划,对方决定开始新的生活,而你却打算挽回,两者的差别就注定对方不会按照你所想的因...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三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三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一百三十八页: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今...

韩国的泡菜文化

韩国的泡菜文化

 韩国泡菜是朝鲜咸菜或者高丽咸菜的别称,也可称之为韩国咸菜。泡菜是韩国最常见的一种菜,特点是辣,韩国人通常和米饭一起食用。下面,为大家介绍韩国的泡菜文化。曾经有传媒报道韩国首尔的大白菜要70 元人民...

乌龟与野狗

乌龟与野狗

从前,释尊在舍卫国败园精舍弘法利生。 有一个修行道人在河畔的树下修行了十二年。虽然他修行了这么久,始终不能除去贪欲的念头,心思散乱,沉迷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欲念里。 一天,释尊看见机缘...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恩怨相偿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恩怨相偿

纪文达公,讳昀,清朝学者、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录其平时所见所闻奇异之事著《阅微草堂笔记》一书,约三十万余言,详述因果六道轮回之事征,多系真人真事。民国陈荻洲居士,依此笔记摘录百篇,题为...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没有时间老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没有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