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生能具足六度

怎样放生能具足六度?

大乘菩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摄为六度,而行持一种善法也可以同时具足六度。以放生为例:

第一、布施。大乘菩萨的布施有三种: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放生本身是无畏布施;通过佛教的放生仪式让有情得到佛法的熏染,使它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是法布施;施财令有情离苦得乐,是财布施。这三种布施当中,法布施是最为重要的。

第二、持戒。如法放生是让有情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这符合以利益众生为核心的大乘戒律。在运输、放生过程中,尽量轻拿轻放,避免让动物受伤或受到惊吓等,与不伤害众生的戒律相一致。

第三、忍辱。放生时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你刚把鱼放生,就有人拿着渔网、鱼竿闻讯赶来捕捞,或者有人故意制造事端,阻止你放生,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生嗔恨心与人争吵,而应该好言相劝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很多时候,我们放生还需要忍受疲劳、饥饿、严寒酷暑等。这些都是忍辱。

第四、精进。精进是对修法生起欢喜心。对放生活动积极主动,充满欢喜向往,就具备了精进度。

第五、禅定。在放生过程中无论是搬运动物还是其它劳作,无论是念诵、观想、祈祷,还是修慈悲心、菩提心,始终认认真真,心不外散,这就具足了禅定。

第六、智慧。懂得放生的殊胜功德,这是一种智慧。再进一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以及证悟,就更是智慧。

愿以此阅读、转发、随喜之功德普皆回向,善根增长,往生极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金玉良言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金玉良言

有位孤寡老人,退休金足够他的日常花销,每天吃饱了出去溜溜弯下下棋,逗逗隔壁邻居家的小孙子,生活倒也自得其乐。人上了年纪免不了有个头疼脑热的,这不,老人早上起来就感觉头重脚轻,想吃点药吧!家里还没有了...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唐玄奘的故事_玄奘的故事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唐玄奘的故事_玄奘的故事

唐玄奘的故事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

佛教故事:佛化婚姻:四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佛教故事:佛化婚姻:四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四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问∶我们希望拥有婚姻和建立家庭,这个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吗?答∶是的。这个欲求潜藏于内心深处,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说的爱欲。爱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范围更广。爱欲,即...

“风水大师”的尴尬

“风水大师”的尴尬

“大师,大师!我带朋友来拜见您了!”一位衣着华贵的老板娘,带着她的闺蜜富婆来到了胡大师的工作室,见到胡大师后,她们满脸堆着笑容,连忙合掌!胡大师请她们坐下,老板娘说明来意后!胡大师两眼微闭,故作深沉...

  这个颂词对当今时代的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体即刻会出血一样,立竿见影。有些人到寺院里供养1000块钱,就希望生意立刻有所好转;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但重病缠身,做什么都不顺,就怀疑因果不存在,这些想法十分愚痴,业力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果报不可能马上降临。但它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耗尽,就像智悲光尊者比喻的那样,高空飞翔的金翅鸟,虽然暂时看不到它的影子,但并非没有身影,一旦它落下来,影子就会顿时出现[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很多人今天杀生,明天没什么感觉,就认为因果不存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所造的业,有些是现世现报,今生造业,今生成熟果报(顺现法受业);有些是今生造业,下一辈子感果,就像造五无间罪一样(顺次生受业);有些是今生造业,再过几百年、几万年才成熟果报(顺后受业)。业的差别非常非常大,虽然业力不会耗尽,但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做了善事就马上现前果报,造了恶业马上感受痛苦。

  有些人看到贪官污吏无恶不作,可是他的事业、家庭样样顺利,造恶业似乎没有报应,而有些行善的人,做什么都不成功,生活也是一贫如洗,于是就对因果产生怀疑。实际上,造业如同播种,学过植物学的人都知道,春天种下去的种子,秋天才可以收割粮食,有时候因为水分、土壤、化肥等关系,本来该今年成熟的,明年才会结果。我们在院子里种花时,种子的说明书中说,过一年就可以开花,但有些种子两三年后才发芽,这种情况也有。所以,对因果的奥秘,我们没有研究、没有了解的话,很多道理都不懂。虽然佛经中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但如果道理上没有通达,则根本不知其所指为何。

  造罪业马上没有感觉,并不代表它没有果报。今生中造业,也许死后中阴身时出现果报,也许来世出现果报,也许来世的来世才出现。有些人用一个比喻说明前世后世存在,我觉得用它来证明业因果也可以。比如,我拿手机拨一个人的号码,拨通了以后,通话时虽然没有线来连接,但通过无线电波可以传入对方耳中。这个过程具体是:我对着手机说话,被耳朵能接受的声波,即被转换为电波,经发射器处理放大为无线电信号,再由天线发射至卫星。通过卫星的传递,对方天线接收到无线电信号,将此信号送到接收器,把电波转变为原来的声波,再由扩音器放出来,此时就可听到原来的声音。这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

  造业受报也是同样,比如我今天杀了生,这是用今生的身体造的,离开人间时,昏厥一会儿后变成中阴身,这个肉身也随之舍弃,只剩下一个意识形态,就像是做梦时的身体。此时杀生的恶业,存在于阿赖耶上,也变成了意识形态,就像声波转化成电波一样。再过一段时间,我投生为下一个身体,业力又在那个身体上复现,如同电波又转变为原来的声波。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说业力之网极大,有些人前世身体上的痕迹和习气,经常会在后一世的身体上出现,原因就是这样。

  如今证明前世后世存在的报告非常多。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人转生到泰国去的经历,叙述他是中阴身时如何、最后怎么样入胎,跟《中阴教授》所讲的一模一样。只不过现在很多人非常迷茫,根本不知道因果,不相信今生造业、来世会成熟,这就像不相信你在手机这头说“喂”,经过山河大地重重阻碍,对方仍能原原本本听到“喂”一样。其实,这一切依靠的都是缘起力,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

  大家对业果规律一定要了解,若能了解,对佛陀的教言会生起极大信心。《无量寿经》云:“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譬如,你给别人打电话,打谁的号码,谁就能接到,这中间不可能错乱。同样,你以自己的身体造业,将来定会在你身上感受,不可能让别人代受,《百业经》也说:“众生所造之业,不会成熟于外界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

  当然,对这个问题若没有研究,不一定会很清楚。很多人不愿意提“死亡”,觉得很忌讳,但不提并不能避免这一条路,在这个世间上,无论你有钱、没钱,有智慧、没智慧,统统都是“死路一条”,这只不过是早晚而已。在人类历史上,永远不死的人一个也没有,我们就像监狱里的死囚,早晚有一天会被枪毙,你怕死也没有用,这就是你的命运。但学习佛法之后,如何面对死亡、死时怎么样、死后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有延续,在佛教中讲得明明白白,不像世间的很多解释,能把无数人引入歧途。

  所以,大家对因果取舍一定要小心谨慎,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能力造善业、止恶业,虽然做不到连一刹那的恶心也不生,但比较严重的罪业,有生之年千万不要做。同时,对佛教中关于死亡、为后世做准备的道理,平时尽量多串习,若能如此,死时就不会万分恐惧。为什么佛教徒死时那么安详,有钱人或科学家死时那么悲惨?关键就是你是否对死亡做好了准备。倘若你即生中没有造恶业,即使造过也做了忏悔,那么面对中阴和来世时,自己会有一种把握。所以,大家在这方面应该多修持,我们不死是不可能的,业因果也一定会存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承认只是表露你的愚痴,除此之外根本抹杀不了真理。

有些行善之人为何一贫如洗?

  这个颂词对当今时代的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体即刻会出血一样,立竿见影。有些人到寺院里供养1000块钱,就希望生意立刻有所好转;...

元音老人: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

元音老人: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是小乘,二是大乘。大乘又分始、终、顿、圆四教,合共五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