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汉传佛教僧人为什么不乞食不吃肉?


佛在世时,出家僧人们每日身披袈裟,手持着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乞食。对僧人而言,“乞食”蕴涵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借着乞食因缘与居士接触,给予布施种福田、说法的机会。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原始佛教不允许僧人垦土掘地、种植蔬果,认为这些行为会伤害生命。

佛教初传中国时,中国汉地的僧人也坚守着佛陀的遗教,但后来僧人逐渐放弃托钵乞食的方式,最早可见的记录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道恒的《释驳论》中指出当时沙门“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可知当时僧人已开始耕种了。

为什么中国僧人无法再过乞食的生活呢?这与中国的民情及僧团在中国的发展有关。

在中国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其次僧团人数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那么,中国汉传佛教僧人为什么要吃素呢?佛在世时,僧人既是乞食,居士供养什么,比丘就接受什么,因此佛陀并未禁止僧人食肉,除了象肉、马肉、龙肉、人肉不得吃,其余肉类,只要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三净肉),皆可接受(见四分律)。

中国僧人素食和笃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有莫大的关系。公元五一一年梁武帝召集诸沙门立誓永断酒肉,并以法令公告,违者严惩。由于帝王的推动,加上中国寺院自耕自食,广大的庄园提供素食来源,这项教团改革,收到极大的成效,直至今日中国佛教僧团仍坚行素食。

佛门以慈心戒杀素食,正是悲悯众生、长养大乘慈悲的表现。以往的寺院经济普遍贫困,加以僧人勤俭,腌酱特多,每日斋饭,除中午一餐吃饭外,多半食粥,佐以陈年腌菜。现今拜经济成长之福,僧人的饮食也随着转变,各种豆制品、大豆蛋白合成品,坚果、菌类等,即营养又可口,佛门素食逐渐被社会大众认知并接受,现在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了。

实际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汉传佛教坚持吃素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习惯。内心拥有佛教里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着一颗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为重要的。“目中有人福报多!口中有德助缘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点我:
标签: 素食文化

相关文章

这些食物可刮油降脂清肠 常吃还能保护心血管!

这些食物可刮油降脂清肠 常吃还能保护心血管!

营养学家认为,经常吃些降脂清肠的食物,不仅能排除油腻,更能保护心血管,防止“三高”。...

沉香就是一碗最好的心灵鸡汤

沉香就是一碗最好的心灵鸡汤

相信每一个香友都喝过心灵鸡汤,不管自己主动去看的心灵鸡汤书还是偶然看到的心灵鸡汤的段子或话语,相信都会有些许感悟。其实沉香就是一碗最好的心灵鸡汤,一直致力于让懂它的人变得更美好。 沉香线香 • 凡朴香...

香几

香几

香几:古代承放香炉用的家具 香几不论在室内或室外,多居中设置,无依无傍,面面宜人观赏。香几在清代以前十分流行,焚香本是中国古人祭祀仪式之一。 香几 • 凡朴香生活...

周一请吃素:柔和的心性从吃素开始

周一请吃素:柔和的心性从吃素开始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婷每个人的身边,大概都能找到几个吃素的朋友,当留心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的内心似乎非常柔软,眉眼温和且带有亲近感。近些年网络上有一些流行词,“草食系”和“肉食系”。草食系是指...

夏天要来啦!五种素食可以让您轻松消夏

夏天要来啦!五种素食可以让您轻松消夏

夏天天气炎热,让人们常常头昏脑胀、全身困乏、食欲减退等,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湿”。对于易浮肿体质的人来说,夏天稍微吃点过凉或过咸的食物,就会容易出现水肿的症状。下面给大家推荐五种祛湿消暑的素食食物。一、...

砂锅松茸娃娃菜的做法

砂锅松茸娃娃菜的做法

砂锅松茸娃娃菜的做法(文字版)  原料:  鲜松茸、娃娃菜、胡萝卜花、中芹。  调料:  盐、蘑菇精。  做法:  1、松茸洗净切片,娃娃菜洗净切一开六,中芹洗净切粒。  2、锅中注水烧开,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