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指月启发众比丘的故事

  编者按:你了解佛法的意义吗?你把佛法当成我们累世学习的终极目标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佛陀说他的言教、他所传授的佛法,仅仅是觉悟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所以要理智地对待,不应执著或崇拜。这是真正觉者的无私的胸怀。  

  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

  “我还是认为,‘白骨观’在佛陀教授的修行方法中最为重要。”

  “不对,不对!”一位文质彬彬的比丘说道:“你大概不知道,‘安般之法’,也就是数息观,是佛陀亲口传授给罗侯罗的!罗侯罗是谁?他是佛陀的亲儿子呀!佛陀教授给他的,肯定是最高明、最迅捷、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数息观又称作“安般法”,是梵语“安那般那”的简称。它与白骨观,是原始佛教两种最主要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二甘露门”。)“佛陀是在什么季节、何种情况下,将安般法传授给罗侯罗的呢?”

  “……”

  佛陀听到比丘们将他的教法当成了理论学说来研究,有些哭笑不得。他故意加重了脚步声。比丘们见到佛陀到来,纷纷站立起来。

  佛陀微笑着示意他们依旧坐下,自己也坐在了松软的沙滩上,对弟子们说道:“我无意中听见了你们的讨论。你们要明白,我所教给你们的,是体验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更不是一种学问。你们看到天上的月亮了吗?”

  佛陀的手指,指向了遥远的西方天边。

  比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弯浅浅淡淡的、不易察觉的弦月。

  “我的教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更顺利、更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佛陀停顿了片刻,拍拍那个说安般法最妙的比丘的肩头,徐徐说道:“各种修行方法,没有高下,只要与你契机就好。比如,淫欲重的人,应该多多修习白骨观;而容易散乱、妄想的人,就要以数息观为禅修的方法了。这就像是草药,不管贵贱,对症的药,能治愈疾病的药,就是最好的药。”

  一位名叫阿利陀的比丘感动得匍匐在地,抱着佛陀的脚说:“世尊,您说的太妙了,我一定牢牢铭记您的教导,将佛法当作我的灵魂,终生执持不舍。”

  佛陀大摇其头:“佛法恰似一艘载着你的木筏,我们渡河需要木筏,但它绝对不是彼岸。一个有智慧的人到达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所以,我演说的佛法,就像舟筏,是帮助你们超越生死的河流、到达觉悟的彼岸的。你一定不要执著它,不能死死抱着它不放,要懂得及时脱离它、舍弃它。”

  本文节选自《禅》刊  [责任编辑:薛彤]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贪心的代价

海涛法师:贪心的代价

  在舍卫城里有一名叫须项的婆罗门,十分擅于农事。他总是找好肥沃的土地后,精心选种,再雇用农人来耕种。所有作物都长得很好,让路过的人也忍不住停下脚步,连声夸赞。  有一天晚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

海涛法师:前世今生 客商的微笑

海涛法师:前世今生 客商的微笑

  佛陀过去生曾因积存足够的福德而投生在天界,成为天界的帝王。  他看到以前的朋友承受着妇人的身形,投生成富商的妻子,贪恋财宝和美色,根本没想过世事无常的真理,而且她还坐在市场做买卖,想要博取世上...

《百喻经卷下》:96、诈称眼盲喻

《百喻经卷下》:96、诈称眼盲喻

  【译文】  从前有个工匠,替国王服役,因不堪忍受劳役的艰苦,就撒谎说眼睛瞎了,从而逃脱了服役。有另一个工匠听说后,就想把自己的眼睛也弄瞎了,以便逃脱服役。有人对他说:“你又何必毁坏眼睛呢?劳役...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于建造舒适的房屋。他的房子一间...

海涛法师:会生出黄金的双手

海涛法师:会生出黄金的双手

  舍卫城中有一家缙绅望族,某一年他们家产下一个婴儿,长得非常可爱,特别的是,他一出生手掌中就各握着一枚金币。  他的父母看了,认为是吉祥的征兆,非常高兴的把那两枚金币拿起来,没想到他们一拿走金币...

《百喻经卷下》:76、田夫思王女喻

《百喻经卷下》:76、田夫思王女喻

  译文:  曾有一个农夫,至京城游玩,见国王的女儿颜貌端正,世所稀有,便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渴望与她接近,又没有路径可以达到,便思念得面色瘀黄,遂即成了重病。亲友邻里便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