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22)屠夫之子 猎人供圣今证圣果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在翻译《百业经》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此谨表谢忱。以此功德,愿我们及一切有情坚信因果,同生极乐!愿增吉祥!

  译 者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22)屠夫之子——猎人供圣 今证圣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个富裕的屠夫与妻子共同过着美好的生活。后来,妻子生下一个极为庄严的男孩,非常逗人喜爱。他们为孩子的降生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一个适合其种姓的名字。并用牛奶、酸奶、油饼等喂养他。长大后,他既孝顺又能干。当父亲表示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作屠夫时,他推辞说:“父亲,我自己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难道我还愿意杀生(Pana Ghata)吗?”那位有善根的母亲听后便劝屠夫说:“既然儿子这么说了,就不要勉强他,屠夫又不是一门很好的行业,不要让他造业,事情可以另请别人帮忙,让他随缘吧。”(译者:古印度的习俗对种姓非常重视,是贵族的就一定是贵族,是下劣种姓的一定是下劣种姓,丝毫不得越界。从生活到事业都有相当严格的界限,如今虽然政府规定不分种姓作业,但不少城市的民间风俗流传相当久远。若想了知,我的《印度巡礼记》中有记载。)由于父母通情达理,屠夫的儿子舍弃了父亲传下的行业。后来,他对释迦佛的教法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佛在祗陀太子园林时,他去佛前闻法,并发心舍俗出家。经过父母同意后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受戒,精进修持,摧毁了三界轮回的一切烦恼,证得罗汉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诸天共赞他的功德。此时,他用神通观察所化众生的因缘,首先应该调伏的是自己的父母,于是他就回到父母前对他们宣说佛法,使他们从杀生的行业中解脱出来,夫妇俩也立誓断恶行善,皈依三宝,行持五戒,广作布施,屠夫家财源如同井水,求施者连绵不断。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此比丘以何因缘生于富裕的屠夫家?虽生在屠夫家却不作屠业,并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证果?唯祈演说前后因缘。”

  佛告众比丘:“这是往昔的愿力。很早以前,在一寂静森林里有一群猎人聚集生活,正在享用饮食时,有一位独觉前来化缘,其中的一位猎人见到独觉颇为欢喜,立即上前供养了许多食品,独觉默然受供,并以身体的示现传授了一些佛法,再飞入空中。(译者:据佛规,独觉、罗汉们虽俱神变力能取一切所需,但要遵循因果规律,自己必须去化缘。)供养的猎人见了,更加欢喜,并发愿:以今供养独觉的善根,愿我生生世世得生富裕的屠夫家,但不造任何恶业;并能于此独觉更殊胜的尊者前,令他欢喜,并出家修证成果。当时作供养的猎人就是现在的那位比丘,愿中的‘比独觉更殊胜的尊者’就是我,因愿力成熟故,今于我的教法下出家证果。”(译者:这个公案是两世的愿力成熟于一生:一个是作猎人时的发愿,一个是作比丘时的发愿。以般若经的观点是不能发小乘愿,但我们发愿:若今身未成就,最迟在弥勒佛出世时,自己回小向大,现前正等觉。特别是临终前发愿最殊胜,也易成熟。平时在诸佛菩萨僧众前作少许的供养时,殷重发愿能即生证悟大圆满。《百业经》中多是凡夫发愿而成熟的,所以大家现在应以《普贤行愿品》或大圆满愿文的愿词来作广大的发愿。)

 

点我:

相关文章

帮弟子缝衣服,照顾生病的比丘,佛陀原来如此暖心

帮弟子缝衣服,照顾生病的比丘,佛陀原来如此暖心

  熟悉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法不提倡崇拜,也不认为依靠崇拜敬畏可以获得解脱。佛法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智慧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离不开导师的言传与身教。  佛陀成道之后,开示佛法,经年不...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某天早上尊者迦旃延出外宣导佛法,经过河边时看到一位老妇人蓬头散发,泪流满面,手中拿着一个瓷瓶在河边取水,一边悲伤的放声痛哭。  尊者迦旃延上前询问:「老太太,你为什么感到如此悲哀?」  老妇人...

海涛法师:彼此关怀

海涛法师:彼此关怀

  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国期间非常忙碌,几乎是日以继夜地解答弟子心中疑问。他也会为施主们讲解佛法,并不定时为新皈依的弟子授戒,或参加信徒们邀请的斋宴。  有一天晚上,佛陀就经过僧房。忽然,他听见一间...

一时妄语,堕大地狱,五百世无眼耳鼻舌四肢

一时妄语,堕大地狱,五百世无眼耳鼻舌四肢

  佛陀时代,舍卫国诞生了一个长相奇怪的男婴,没有眼睛、耳朵的他,虽有嘴巴却没有舌头,虽没有四肢,却有男根。因此,他的家人为他命名为“曼慈毗梨”。  曼慈毗梨出生前,父亲便往生了,家里除了他之外...

两枚钱币竟然让贫女变皇后

两枚钱币竟然让贫女变皇后

  过去,有一座名山 “昼闇山”,由于山中有众多贤圣僧众隐居修道,所以诸方国土都争相前来供养植福。  一日,诸方耆德长者浩浩荡荡携供诣山,绵延的队伍让路旁以乞食为生的贫女惊叹、称羡不已。她心想:长...

毗沙门天王是谁?毗沙门天王修得阿罗汉果的故事

毗沙门天王是谁?毗沙门天王修得阿罗汉果的故事

  毗沙门天王,即是掌管财宝之天神,又称为多宝藏菩萨。在《增一阿含经三o二》中曾记载毗沙门天王帮助一位极为贫困的鸡头梵志,准备种种食具供养佛及僧众,乃至修得阿罗汉果的故事。虽然对天王描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