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休静禅师悟道因缘

  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初在澧州洛浦山(又称乐普山)元安禅师座下作维那。

  一日,休静禅师白槌普请(击槌召集大众参加劳动),吩咐众人道:“上间般(搬)柴,下间锄地。”

  当时,首座和尚便问他:“圣僧作甚么?”

  休静禅师道:“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

  首座和尚一听,便休。

  休静禅师后投洞山良价禅师座下。

  一日,休静禅师入室参请,问洞山禅师:“学人无个理路,未免情识运为。”

  洞山禅师反问道:“汝还见有理路也无?”

  休静禅师道:“见无理路。”

  洞山禅师便进一步追问:“甚处得情识来?”

  休静禅师道:“学人实问。”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休静禅师疑惑不解,问道:“万里无寸草处,还许某甲去也无?”

  洞山禅师道:“直须恁么去。”

  休静禅师言下有省。

  后来有一次,休静禅师正在搬柴。洞山禅师一见,便一把抓住他,问道:“狭路相逢时如何?”

  休静禅师道:“反侧!反侧!”

  洞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了,遂印可道:“汝记吾言,向南住,有一千人;向北住,止三百而已。”

  休静禅师最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座下徒众果然满一千人。不久,休静禅师又应后唐国主庄宗李存勖之请,入帝都弘化,其徒众果然只有三百人。

  一天,庄宗请众僧入内赴斋,休静禅师亦在其中。庄宗见其他大师大德都在看经,唯有休静禅师及其徒众 不看经,觉得很奇怪,便问:“师为甚么不看经?”

  休静禅师道:“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国家太平,政通人和,无为而治,既用不着传天子之令,也用不着唱太平歌,因为这一切都是多余的)。”

  庄宗道:“师一人即得,徒众为甚么也不看经?”

  休静禅师道:“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庄宗又问:“大师大德为甚么总看经?”

  休静禅师道:“水母元(原)无眼,求食须赖虾。”

  庄宗道:“既是后生,为甚么却称长老?”

  休静禅师道:“三岁国家龙凤子,百年殿下老朝臣(皇帝虽然年少,只有三岁,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百岁的老人年纪虽大,在殿下犹得称臣)。”

  休静禅师晚年游方于河朔,后于平阳示灭。荼毗后,获舍利无数,徒众分建四塔:一晋州,一房州,一终南山逍遥园,一华严寺。谥宝智禅师。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点我:

相关文章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弘一法师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弘一法师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弘一大师编述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序 第一章译名辨异 第二章十轮经大旨 第三章占察经大旨 第四章本愿经大旨 第五章法身赞及仪轨大旨并灭定业真言 第六章他经流传 第七章诸家...

佛陀告诉你人为何忘记前世?

佛陀告诉你人为何忘记前世?

  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陀说人有前世,为什么人都不记得?若有后世,为何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

禅林宝训第一卷--净善

禅林宝训第一卷--净善

  第一卷禅林宝训   禅林宝训序   宝训者。昔妙喜竹庵诛茅江西云门时共集。予淳熙间。游云居得之老僧祖安。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完。后来或见于语录传记中。积之十年仅五十篇余。仍取黄龙下至佛照简堂诸老...

三弥底部论--失译人名

三弥底部论--失译人名

三弥底部论三卷 失译人名今附三秦录     三弥底部论卷上   归命一切智。我从此语。如是是人临欲死时。成无记心。其以何业往生。答曰。有业记心惑业往恶道。无惑记心白业往善道。体性记心以是故随行。以无记...

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就

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就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  他那个同学...

佛陀指月启发众比丘的故事

佛陀指月启发众比丘的故事

  编者按:你了解佛法的意义吗?你把佛法当成我们累世学习的终极目标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佛陀说他的言教、他所传授的佛法,仅仅是觉悟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所以要理智地对待,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