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孝子循吏纯臣之狄仁杰

狄仁杰。为豫州刺史。诏命治越王 贞等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仁卹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澧州。道过宁州。(仁杰曾为刺史)父老迎劳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至流所。亦立碑。为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见白云孤飞。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与曰。吾等可少愧矣。相待如初。(《狄仁杰传》并《通鉴》。)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 太原人(今山西省),博通经史,应试明经中举,历任大理丞,河南巡抚,豫州刺史,曾经平断冤狱,毁除淫祠,拯救诖误(误受牵累的罪囚),为官恩威并著,百姓归心敬仰,立碑纪念。

仁杰为豫州刺史时,奉命查察越王 贞同党案,当时被录为连坐者六、七百家,应没收财产的有五千余户,元帅张光辅已拘罪囚二、三千人,将处重刑,仁杰恻然感叹,于是陈表力救,飞使密奏道:「罪囚甚多误被牵连,臣若显然陈情,似为逆人申理,但明知诖误而缄默不说,又恐违背陛下仁德体恤意旨,所以拜表陈诉,仰乞矜恤鉴裁!」不久接到覆旨,太后特予赦免死罪,令流戍澧州。流犯路过宁州(仁杰曾任宁州刺史),父老迎接慰劳说:「是我狄使君救活你们的性命。」于是相携到德政碑下哭拜追思三天才走,到了流所,也为之立碑,感恩怀念。这时张光辅尚驻豫州,部将恃功,强横搜索罪犯,仁杰不许,光辅愤怒,责难仁杰说:「刺史难道敢轻视元帅吗?」仁杰说:「公率领将士,前来平乱,如今乱已平靖,越王已死,公放纵将士暴掠,以杀降人为己功。仁杰奉命来此,是为民除害,恨不得尚方宝剑加公颈上,虽死不惧!」光辅张目,无言可对,回朝奏说仁杰出言不恭,于是被迁为复州刺史。

仁杰为并州法曹参军时,双亲都在河阳,两地远隔,仁杰思念双亲,登太行山,举目南望,见白云孤飞,睹景感触,对左右说:「我亲所居在此云下。」惆怅久立,瞻望良久,直到白云飘散,才依依下山。

仁杰不但自行孝道,且能体谅成全他人的孝行,同府参军郑崇质,其母年老且病,奉派前往边远区域,仁杰得知,对崇质说:「太夫人危疾在身,如今你将远使边地,岂可拖累老母为你操万里忧虑呢?」于是拜见长史蔺仁基,自愿请代崇质前往,仁基感叹佩服他对同僚深厚的情谊,于是另派他人代行。当时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有嫌隙,同被感动地说:「我辈怎不自觉惭愧呢?」于是言归于好,相待如初。

武后朝起用仁杰为同平章事(宰相),仁杰刚正无私,正色立朝,以复兴唐室自任,不肯谄事诸武,然而对于武后,则屡用婉言讽谏,徐徐引导,武后终被其忠诚所感,因此委以重任,尊他为国老,仁杰常以调护皇家母子为意,武后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仁杰以母子亲于姑姪,切情切理婉词譬喻,武后终于感悟,迎还卢陵王(武后子)(中宗)于房州,唐室国运,由此赖以维系。居位又蓄意举荐贤才,所荐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唐室名臣。仁杰一生公忠体国,名重当时,功高千古,年七十一岁以功名善终,武后闻讣,不禁感伤泣下说:「朝堂自此无人,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矣!」于是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中宗复位,晋赠司空,睿宗朝又加封梁国公。

——敬录自《历史感应统记语译》

 

点我:

相关文章

善心供养者得金银,恶习供养者得毒蛇蝎

善心供养者得金银,恶习供养者得毒蛇蝎

  从前,有一位跋脚的修行人。他身残志坚,精进修持,克服行脚的困难,到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他日日夜夜,劳碌奔波。善良的百姓看到他为法忘躯的身影,都暗自落泪,感动得众生都树立了坚定的信仰。  有一...

因贪心临死之际方反省自己

因贪心临死之际方反省自己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在一次的禅思中,体悟到:世间人的欲望是很少能满足的,也很少有人带着对欲望厌患之心而去世。能知足,能对欲望厌患而去世的人,那...

摧伏梵志

摧伏梵志

  摧伏梵志  从前有个婆罗门,博学多才。然而他跟别人辩论之时,立论往往没有根据,常常抨击正理,以假为真,善借事物为喻,由于其口才极佳,故而鲜有人能驳倒他。于是各国纷纷拜他为师。  他后来到了舍卫...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活佛的生活与行为举止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活佛的生活与行为举止

  金山活佛--活佛的生活与行为举止 (乐观法师著)  如果有人问我「金山活佛」是个什麽样的人?我可以不含糊的说,他的相貌形状风度绝像中国小说书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像谁?就像「济公传」上描绘的济公活...

生活是随缘成长、随缘实现的

生活是随缘成长、随缘实现的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策略是随缘...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目犍连(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说:“你的债主快到了!”  目犍连回答:“我有神通,可以超越须弥山。如果我的债主从东来,我就向西;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