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三得:得茶之韵味,得禅之诗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三得: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冽,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止,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借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     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论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清气,给人以一个自信面储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人们如有机会在武夷山水濂洞的茶馆里,用山顶活源流下泉水沏一杯岩茶,观飞瀑山色,品甘冽香茗,自有一种太和之气,使人眼福口福兼而得之,顿时清醇恬静、自然的神韵,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其主旨是劝告人们尊重茶礼、恪守茶德: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各城处世、敬爱为人,有助于社会文化的教化、和谐与稳定。     三曰得味     饮茶是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茶要新、香、纯,水要清、冽、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这里以八闽人士和本土产茶为例,春季饮茉莉花茶或玫瑰花茶,用青色瓷盖碗冲沏为宜;夏季饮菊花或玫瑰茄茶,用白瓷盖碗斟酌为好;秋季饮铁观间或水仙茶,用紫砂壶泡上;冬季饮三大工夫茶,用紫砂壶煨煮,做到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应、贯通合一,使人们从饮茶的禅机诗意中,饮尝享有东方美人之称的中国茶叶的风华韵味,传承其芳泽爱心!
点我:
标签: 禅茶精神

相关文章

禅茶一味:每个人根器不同 品茶感受也不相同

禅茶一味:每个人根器不同 品茶感受也不相同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每个人体质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有人喝浓一点,有人喝淡一点,有人饭后喝,有人饭前喝,有人早上喝有人晚上喝,都不一样。禅也如此,每个人智慧深浅不同,驾驭能力不同,喝茶时...

茶禅行道

茶禅行道

经常听到说:“茶禅一味 ”或“禅茶一味 ”,是茶意禅味还是禅意茶味? 真正的“禅味”不仅仅是坐禅之后饮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禅味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

品茶修禅 回归自我

品茶修禅 回归自我

禅修 • 凡朴香生活...

浅谈禅与茶

浅谈禅与茶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毒。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陆羽于公元760年隐居湖州苕溪,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

行禅与行茶

行禅与行茶

 禅是禅那的略语,梵文作Dhyāna,巴利文作Jhāna,英文译作Zen。本意是思维修,汉译有静虑、思维修等含意。自唐代以来,禅法开始在我国逐渐显露,特别是达摩东渡后,经历二祖、三祖直到六祖的弘化,禅...

茶禅一味:饮茶不知滋味?如何品味茶香

茶禅一味:饮茶不知滋味?如何品味茶香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婷香气,是茶汤的重要部份之一。而茶汤的香气,有些人闻之淡雅宜人,有些人却闻不出来香。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人的嗅觉细胞发育得不尽相同,所以,有些细微的清香,并不是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