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意禅味:习禅洗心,茶水清凉

习禅洗心

禅是一种境界,人间正道是沧桑     唐朝茶业的兴盛与佛教兴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影响茶业的发展特别大。根据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所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根据陆羽《茶经七之事》引释道悦《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又摘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县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从此可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的僧道在江淮以南的寺庙中,已经有尚茶的风气了。     茶和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上,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的功能,而这种嗜茶叶的风尚,又促进了茶业的发展。而精神境界上,禅是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慧,开悟生命的道理;茶是被作为药用的特殊作物,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它的性状与禅的追求境界预为相似。于是禅茶一味、茶意禅味,茶与禅形成一体,饮茶成为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饮茶即是禅的一部分,或者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     佛教禅宗的主要修为方法是坐禅,而坐禅除了选择寂静的地方外,还要求注意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五调,特别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的关系。就是佛教其他的各宗各派的修行,对于五调也多少需要注意到,茶叶不但受到佛教禅宗的重视,同样的,也受到其他各宗各派的重视,以致于所有名寺大庙,不但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就是法器,或者是一些法会活动也都与茶有关,例如:普茶、施茶等等。而在佛殿、法堂的钟、鼓,一般都设在南面,左钟右鼓,若是设有两鼓,就将两鼓分设在北面的墙角;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设在西北角的,就称茶鼓。这些与茶有关的作为和称呼,无疑的也是佛教对茶的一种重视的表征。

  品茶的最高境界就是茶禅一味: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滚滚红尘,人讲人缘,茶讲茶缘,缘来缘去。感觉快乐就忙东忙西,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茶心处世,佛心修身。一切尽在茶语中!
点我:
标签: 禅茶精神

相关文章

禅悟空慧:禅茶一味,无茶有禅

禅悟空慧:禅茶一味,无茶有禅

禅悟的空慧,是以空慧照见一切,以空慧来扫荡心中对一切相的执著。因此心能安住于平等、慈悲心的境界。对一切相的本质,因清楚照见而不执著,不分别其高下,但却因此而对一切相产生慈悲爱护之心。...

禅悟茶思:亦虚亦静之美

禅悟茶思:亦虚亦静之美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惠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为什么宁喝一两碎银子,不喝十斤普洱茶?

为什么宁喝一两碎银子,不喝十斤普洱茶?

碎银子(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于静茹)近年来,“宁喝一两碎银子,不喝十斤普洱茶”这句话流传甚广,碎银子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这样称赞它?什么是碎银子?“碎银子”属于普洱熟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老茶...

浮生若茶,体悟人生真谛

浮生若茶,体悟人生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全靠自...

返璞归真,请放下您的手机,一起享受一碗清茶【凡朴静心香生活倡导者】

返璞归真,请放下您的手机,一起享受一碗清茶【凡朴静心香生活倡导者】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万籁俱寂中,静听汩汩水沸,轻嗅袅袅茶香,忘却世中事,闲谈山与水。点一炉香,品闻香中韵律,追随飘逸,古人的极致风雅,不得不说听起来清新脱俗。 茶 • 凡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