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师?

达照法师:如何区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师?

善士问:

  佛陀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请问法师,该如何区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师?

达照法师答:

  这个最主要的评判方法就是三法印和一实相印,符合三法印的说法都是正法,大乘佛法符合一实相的说法也是正法。所以我们首先要把三法印和一实相印先要学懂。

  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讲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有相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这个法应该是正法。如果是一切法是无我的,不会说我是某某佛,某某菩萨,某某圣人,我是来救世间的,我是救世主,你们要听我的,或者说把自我标得特别高,贬别人贬得特别低的,那这些明显有自我的痕迹在里面,就把自己说得很厉害的,那么这些人基本上也可以算是我执严重,不符合法印的这种说法。

  那么还有一个涅槃寂静。就是这个法很大程度上是听完了以后你抓不到边的,如果你抓住了,以为这个就是永恒的真理,而实际上是一个有相的造作,这就比较危险。

  所以很多人学佛法学了很久,觉得摸不到边,抓不到相,因为佛法接引众生的方便,就好像是我们大家掉在海里,他拿一个绳子扔下来,你抓住了这个绳子,他一直往上拽,要把你拽出水面你才知道那个绳的头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没有跑出水面去,你是看不见那个头的,所以学佛法学了很久,觉得做善事也做了很多,为什么总是抓不住根本?因为根本不在轮回中!

  从三皈依的那天开始,佛法的正法都一定是指向出世间,指向菩提道,指向解脱道的。如果不指向菩提道和解脱道的,那就告诉你,你们快乐一点,在这里轮回吧!这样。这个轮回的本质是不快乐,然后就告诉你,你要快乐一点在这里轮回,你说是不是忽悠我们?

  很多人会容易把法讲成世间法,就是好像给人种种善根也算可以,但谁知道你是种善根还是败坏佛法呢?就是你不把佛法的最核心的、最精要的地方告诉大家,然后让大家在那里拼命努力,拼命努力赚了很多钱,修了很多福报,做了很多善事,做到最后他可能生到天上去,享福去了,这一享福,他又没智慧,又不知道了生死。你看,就好像小孩子,鼓励他,这个墙那么高,你爬吧,你爬吧,爬爬爬上去,你没保险,结果摔下来把他摔得够呛,这就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所以佛法的这个标准,正法不正法它是以三法印跟一实相印做标准,这是一。

  第二,皈依三宝之后,我们要寻求善知识。那寻求善知识,佛法的核心就是戒定慧这三学统摄佛法。戒,我们以三皈为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一定不是正法。如果诽谤僧,天天诽谤出家人,说哪个出家人哪个出家人怎么样,哪个僧团怎么样,这个天天去诽谤的一定是不对的!

  如果有些僧团或者某些出家人,他讲法讲错了,你对这个错误的观念提出来批评,这是可以的,就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直接就批判这个人,批判这个三宝,失去了三皈依的意义。所以三皈依是戒学,做为底线。

  戒定慧这三学始终是纲要,就是符合佛所说的戒,符合佛所说的定,然后佛所说的三法印、一实相印的智慧,这样子把握起来基本上就不会着邪了。阿弥陀佛!

转自微信公众号:安福利生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大集经》中没有这句经文,这是以讹传讹吗

《大集经》中没有这句经文,这是以讹传讹吗

问: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说:《大集经》没有此说,这是以讹传讹。弟子没有余力去通看全部《大集经》,所以特此请教如何看待?...

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

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

问:1.对于家里患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2.对于孕妇该怎么做念佛可以对胎儿好。一句佛号还是多种佛号?3:地藏经是小乘对吗。是不是还需要读一些楞严咒和金刚经、无量寿经这些大乘才可以消业障? 净觉法...

放生有什么好处?

放生有什么好处?

缘之源每周放生活动缘之源为了传承佛学文化,提供一个佛学知识以及佛珠鉴别保养知识的平台,除了资助悉瓦寺合力捐助贫困儿童读书及山区贫苦大众,每周五还有放生活动的举办,为大众积福...

有什么适合日常念佛的秘籍吗?

有什么适合日常念佛的秘籍吗?

有什么适合日常念佛的秘籍吗?   念佛,是佛弟子们熟悉的修行方法之一。而在当下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人们的时间都变得更加碎片化。那么,念佛的方式是否可以发生改变?改变的同时,又要坚持哪些信...

如何对治自己的情执贪欲

如何对治自己的情执贪欲

问:请问如何对治自己对于情执的贪欲? 答:情欲是缘起法:有其产生之因,即过去的习气;有其产生之缘,即当下环境的刺激和内心的起心动念。所以,对待情欲,也需要从因和缘两个方面来解决。大体说来,有三类方法...

修安忍会不会沦为他人的受气包

修安忍会不会沦为他人的受气包

问:常言说人善被人欺,假如自己修安忍,会不会招人讥笑沦为他人眼中的受气包? 索达吉堪布答:修习忍辱,不应以别人的讥笑蔑视而舍弃,而应明了对生嗔境修习安忍,能生起诸修习慈心的功德。如《宝鬘论》中所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