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类被遮蔽的潜能

智慧——人类被遮蔽的潜能

  佛教认为,人的自私产生于第七识中的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痴就是愚痴,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爱就是将自己无常生灭的身体看作永恒而固定的真主,慢就是自矜,就是傲慢。

  古来帝王,没有哪一个不接受山呼万岁的祈祷的,可是真的有哪一位皇帝活到两百岁了吗?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无非是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那么一切的执着也都能够被渐次打破。我们因此便可以正确地面对名闻利养,正确地面对他人的臧否之辞。

  佛教认为,愚痴的众生,他们的生命中所产生的一切苦,都来自于他无法正确地面对自己。他总是错把短暂的当作永恒,把绚烂的当作目标,把璀璨的当作爱好,把表象的当作真实。他总是手舞足蹈,依靠直觉活在了表象的世界当中,他不愿意用智慧去稍加思考、略约省觉,其实,他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何处会有一个困难,在何时能够得到解决。那双被遮蔽的慧眼一直通过膜拜众神来求得心灵的安宁。他甚至不能够知道,他自己原本就是一尊菩萨,一尊佛。他本性圆满清净,何须高士指点?

  那些不切实际、不合规律的愿望造成了无尽的人生烦恼。汉乐府诗有一首《上邪》,写得非常动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 ”

  这位勇敢直率而充满激情的诗人指天发誓,要与心爱的人相爱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但是,文学自是文学,生活自是生活。生活中,有谁爱到“海枯石烂 ”了呢?荒冢累累而山海依旧。从古至今,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爱情那么少,而结婚两三个月就离婚的倒是越来越多。

  诗人元稹在一首悼念亡妻的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这就是爱情落到生活中的常态。理想的诗人自然也曾海誓山盟,然而及至悼念妻子时,他才衷心地感叹道爱情虽美,两人曾经的现实生活却是如此举步维艰。

  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走到金婚、银婚的夫妻却越来越少,这就告诉我们人心的变化,事物的无常。当我们明白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以后,才能够真正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才能持续,才能和谐。

  人类的高尚的理想与积极的情感当然是可钦可佩的,但是不要错将无法永恒的情感,终将消逝的生命指认为真相,指认为规律,还是应该用理性,用智慧去认识世界,化解困难。

  很多父母生下一个孩子以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设定的路去行走,希望他出人头地,希望他光耀门楣。正是这样的希望使得多少父母最终反而受挫,使得多少孩子原本能够有所成就的却因逆反而耽误了人生。这就是不正确的观念使孩子背上了巨大的十字架的缘故。

  我想推荐各位为人父母的观看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享受人生就是每天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兴趣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能获得幸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他出身于什么家庭,也不在于他出身于什么名校或者名牌专业。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凭借的都不是金钱或名誉的激励,而是兴趣在不断鞭策着人的前进,鞭策着他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放弃。如果你所做的不是你喜欢的事情,只是为了家人、为了名望、为了金钱去工作,那么每天对于你来说,都无异于坐牢。这样的工作状态,也使人的潜力无法得到彻底的激发。

  为什么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发现时间过得很快,而上班的时候会觉得时间几乎停滞呢?那最愿意让你倾尽所有时精力,忘记时间存在而去做的事情就是你的兴趣,找到它,也就找到了你的幸福。如果大家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找到孩子身上真正的兴趣点来加以培养,那么他以后的成就就将无可限量。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孩子当大官,为什么一定要要求他当大老板呢?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只有尊重生命、尊重人性,才能发现生命中那个最闪亮的点。所以,我常常和身边的朋友说:“教育就是点燃火焰。 ”会有人去水中点火吗,会有人去石头上点火吗?点燃火焰有一个先验的前提,就是要找到适合燃烧的物质,凭借这种物质去激发事物本有的能量。这就是因势利导,这就是因材施教。

  我非常喜欢和大家分享三句话:“我是谁,我在哪里,要往哪里去? ”这是中国古代禅宗的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也用这三句话来询问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迷惘,就会因此失去方向。

  而真正的大智者,却总是能够在不断地省觉中达到内心的澄明,找到自己本来拥有的无量智慧,去成就无上的事业。

来自缘之源官网~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不想念佛,烦躁不安该怎么办

不想念佛,烦躁不安该怎么办

问:不想念佛,烦躁不安,身口意各方面都守不住,怎么办? 大安法师答:就是念佛中途会退转,退转得佛号都不想念。这是从一开始,你对念佛法门的信心就没有建立,也确实对念佛一门的信心建立是很不容易的,不经一番...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   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

生死都是一种痛苦,如何能权衡于期间呢

生死都是一种痛苦,如何能权衡于期间呢

问:生死都是一种痛苦,而我们又如何权衡于期间呢? 达照法师答:如果认识到了生死的痛苦,那就发心超越生死,这是唯一最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这一期最为难能可贵的生命最好的交代!努力吧!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如...

信佛者如何修持佛法

信佛者如何修持佛法

问:信佛者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答:首先,要有个正确的目标,佛讲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是什么?求人天福报的。你想求人天福报也可以。中士道是什么?是求自我解脱的。你想求自我解脱,也是允...

戒定慧能明心见性吗?

戒定慧能明心见性吗?

戒定慧能否明心见性?   戒定慧能否明心见性?当然可以!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对佛陀的一切的教言都不应该有疑。疑是啥意思呢?疑是根本烦恼啊!你看贪嗔痴慢疑,它跟贪嗔痴差...

谁都可以静坐学佛吗

谁都可以静坐学佛吗

问:谁都可以静坐学佛吗? 大安法师答:谁都可以。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学佛是每个众生的本份事,是你本具的。只要通过佛教给我们的一些方法,把我们的一些障碍拆除,我们当下就是。所以我们要内重己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