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节身与慎言


节身慎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法句经》  1、节身慎言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节身与慎言是最基本的应世接物之道。节身就是进退得宜,行止合度,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懂得用慈悲的眼眸等视天下众生,用智慧的耳朵倾听苍生的呐喊,用慈悲的口说抚慰苦难有情的语言,用精进的双脚走动各地,弘法利生。  慎言更重要,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入六月寒。 ”一言足以兴邦,言也可以丧国,所以,嘴巴最容易做功德,嘴巴也最容易造恶业。我们想要立身处世,广结善缘,就不能说粗恶的话,不能说虚妄的话,不能说沮丧的话,不能说过头的话,而应该说慈悲的话,说诚实的话,说鼓励的话,说谦虚的话。  2、守摄其心  经云:“心是一切的主导。 ”身口二业都是心念投射出来的结果,只要把心守好,则无事不办。性空庵主有一首偈语形容得很恰当:“学道犹如守禁城,尽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城池是指我们的身体,常常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盗贼所扰乱,其中,心是主帅,如果他能觉醒自己的本来面目,善于调兵遣将,就能使六个原本窈取宝德的盗贼,变成坚守岗位的忠臣,在人生的战场上,纵使面对无边的烦恼,也能够无往不利,百战百胜。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地观照自己,收摄心念。  3、舍恚行道  我们平常做人处事必须提纲挈领,修行学道也是如此。在诸多心垢之中,以瞋恚最为恶毒。《华严经》云:“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瞋恚,能坏人善事,能破坏感情,能引发祸患,能尽焚功德,总之,瞋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扩大争端,因此摄心行道,首须去除瞋恚。  4、忍辱最强  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又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在历史上,貌不惊人的林肯由于能够忍耐别人的非难挑衅,以幽默的态度从容应付,因而赢得全民的爱戴;浮山法远禅师在学道时忍耐种种耻辱,终于获得寺主的器重,传授衣钵,驻锡一方,道风远播。因此忍辱并非懦弱退缩,而是在养深积厚中承担责任,其所蕴含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法集经》中曾提及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   一、能忍所骂,如空谷之应答从响,能得“如响平等智力 ”。   二、能忍所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能得一镜像平等智力 ”。   三、能忍所恼,视其为虚幻不实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 ” 。   四、能忍所瞋,能得“内清净平等智力 ”。   五、能忍八法,能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 ”。   六、烦恼不染,能得“集因缘平等智力 ”。  《法句经》这首偈语,从节身到忍辱,虽是寥寥数句,却循序渐近地指出人生的通路,足以让我们在万丈红尘中安身立命。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返回列表

上一篇:佛与菩萨

下一篇:佛教的宗派

相关文章

信佛后吃素,家人反对怎么办

信佛后吃素,家人反对怎么办

问:信佛以后吃长素,家人反对怎么办? 成刚法师答:这个前两天我给大家讲了,我们佛门弟子要想出苦得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出离这个生死的苦轮,就得断除我们的生死习气。不但不杀生,而且不贪食众生肉。因为众...

心念与疾病有何关联

心念与疾病有何关联

问:佛法中提到病由业生,业由心生,心念与疾病的关联为何?要如何善调身心? 中台禅寺答:所谓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我们此世报身的美丑、胖瘦、高矮及健康与否,皆是由于过去所造种种善恶业感召而来的...

人要精进学习,切莫放纵欲望

人要精进学习,切莫放纵欲望

  你是否已经厌倦了学习?你现在还愿意花些时间学习吗?你觉得学佛之路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人不学习,内心就会充满种种困惑和疑虑,于是诸多痛苦就会蜂拥而来。那么佛教所谓心中的智慧从何而来?智慧不会...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阿踰阇强伽河岸,与大比丘众俱。彼比丘众,所作已办尽一切漏,无有障碍离有不退,勤为禅诵跏趺而坐。随何处坐,有在地处,二人相随如法语论,群行如鹅、如鸳鸯者,有在空舍...

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问: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答: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能感与所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

人到中年真的百事哀吗

人到中年真的百事哀吗

问:社会目前的中坚分子,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五年级,近来也已步入中年。有人不免有中年危机感,往回看,觉得这一生似乎小有进展,却又没有大成就;往前看,人生要改变,代价又太高,没有改变的本钱了,好像卡住了,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