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节身与慎言


节身慎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法句经》  1、节身慎言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节身与慎言是最基本的应世接物之道。节身就是进退得宜,行止合度,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懂得用慈悲的眼眸等视天下众生,用智慧的耳朵倾听苍生的呐喊,用慈悲的口说抚慰苦难有情的语言,用精进的双脚走动各地,弘法利生。  慎言更重要,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入六月寒。 ”一言足以兴邦,言也可以丧国,所以,嘴巴最容易做功德,嘴巴也最容易造恶业。我们想要立身处世,广结善缘,就不能说粗恶的话,不能说虚妄的话,不能说沮丧的话,不能说过头的话,而应该说慈悲的话,说诚实的话,说鼓励的话,说谦虚的话。  2、守摄其心  经云:“心是一切的主导。 ”身口二业都是心念投射出来的结果,只要把心守好,则无事不办。性空庵主有一首偈语形容得很恰当:“学道犹如守禁城,尽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城池是指我们的身体,常常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盗贼所扰乱,其中,心是主帅,如果他能觉醒自己的本来面目,善于调兵遣将,就能使六个原本窈取宝德的盗贼,变成坚守岗位的忠臣,在人生的战场上,纵使面对无边的烦恼,也能够无往不利,百战百胜。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地观照自己,收摄心念。  3、舍恚行道  我们平常做人处事必须提纲挈领,修行学道也是如此。在诸多心垢之中,以瞋恚最为恶毒。《华严经》云:“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瞋恚,能坏人善事,能破坏感情,能引发祸患,能尽焚功德,总之,瞋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扩大争端,因此摄心行道,首须去除瞋恚。  4、忍辱最强  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又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在历史上,貌不惊人的林肯由于能够忍耐别人的非难挑衅,以幽默的态度从容应付,因而赢得全民的爱戴;浮山法远禅师在学道时忍耐种种耻辱,终于获得寺主的器重,传授衣钵,驻锡一方,道风远播。因此忍辱并非懦弱退缩,而是在养深积厚中承担责任,其所蕴含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法集经》中曾提及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   一、能忍所骂,如空谷之应答从响,能得“如响平等智力 ”。   二、能忍所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能得一镜像平等智力 ”。   三、能忍所恼,视其为虚幻不实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 ” 。   四、能忍所瞋,能得“内清净平等智力 ”。   五、能忍八法,能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 ”。   六、烦恼不染,能得“集因缘平等智力 ”。  《法句经》这首偈语,从节身到忍辱,虽是寥寥数句,却循序渐近地指出人生的通路,足以让我们在万丈红尘中安身立命。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返回列表

上一篇:佛与菩萨

下一篇:佛教的宗派

相关文章

六个方法对治烦恼

六个方法对治烦恼

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 星云大师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

纠正而不纠缠,要做眼里揉得进沙子的人

纠正而不纠缠,要做眼里揉得进沙子的人

  帮他改正错误,或矫正偏差,故名纠正。纠正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无私的奉献;令人趣吉避凶,改邪归正。然而,有一种人,对正义之事,表现的既热情又执着;恨不得天下人,马上都成为善人,眼里揉不进半粒...

念佛非仅念阿弥陀佛 还另有深意!

念佛非仅念阿弥陀佛 还另有深意!

【原文】   汝当念佛诸功德,忆佛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名念佛。   《别译杂阿含经》   【注释】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一说...

佛说他前世曾度化百万亿人

佛说他前世曾度化百万亿人

  【原文】: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维摩诘经》   【注释】: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月盖...

如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如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问:师父慈悲!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如何临终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净界法师答:这个助念,《印光大师文钞》有提到,它是两个重点:一个开导,一个念佛。当然你要看状况,这个人佛号已经念得很...

城市生活对修行是否存在有害的一面

城市生活对修行是否存在有害的一面

问:繁华城市对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一种舒适和便利。城市生活对修行是否也存在有害的一面? 索达吉堪布答:世间有许多城镇,那儿生活着千千万万的居民,从某一方面看,每一个人都在那儿拖着令人见而生畏的尸体,与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