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使浮躁远离。

正念使浮躁远离。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片刻不得安宁。现在有个说法叫做“亚健康 ”,事实上,这正是多数人面临的现状,似乎还没有病倒,但潜在的问题很多,健康的隐患很多。值得关注的是,亚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通和资讯的发达,已经使我们的生活空间比以往有了极大拓展,但我们的内心并没有随着视野的开阔而开阔,正相反,它似乎有了更多的焦虑、恐惧、紧张,有了更深的忧郁、孤独、不安。 这些情绪就像不速之客,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造访,并且轻易地反客为主。于是乎,我们只能在情绪的攻击下束手就擒,毫无招架之力。想静,静不了,心乱如麻;想睡,睡不着,辗转反侧;想放,放不下,患得患失。可以说,很多人甚至已经失去了休息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面对各种情绪时无法自主,只能无奈地处在被选择中。 当焦虑袭来,我们无法化解;当孤独袭来,我们无处回避;当忧郁袭来,我们无力对抗。我们只有被动地承受着,又或者,投入另一个目标来转移焦虑、孤独带来的痛苦。我们常常把时间消磨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娱乐上,以为这样就能把痛苦远远地甩在身后,让它追不上。事实上,这种做法只能让心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对痛苦不那么敏锐,不那么在意,除此而外,什么也改变不了。当我们拼命工作或纵情娱乐时,痛苦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却从来不曾离开过。 所以,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我们总是要不停地做着什么,玩着什么,总要把时间塞得满满的才觉得踏实,否则就会“闲得发慌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不安?是什么让我们没有能力享受一份清闲?没有能力静静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相处?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临终接引时,阿弥陀佛现的是什么相

临终接引时,阿弥陀佛现的是什么相

问: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现的是什么样的相?是否就是自己平时供奉的佛像的样子? 大安法师答:对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从本源意义上来说,阿弥陀佛是没有相的,法身无相。那么由法身所现...

佛教常识丨正宗“佛珠”有哪些含义

佛教常识丨正宗“佛珠”有哪些含义

佛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原是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又称数珠、珠数、诵珠、咒珠、佛珠。其梵文原语凡有四:(一)钵塞莫,意译数珠。(二)阿叉摩罗,珠鬘之义。(三...

对外道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对外道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问:有的师兄建议我不要与外道有接触,要避而远之,是为了善护法身慧命,不可以结缘,以免将来这个果成熟了堕入外道,说要成佛以后,任运救度有情。如果佛教徒只想自己得一点法,躲避着外道(若家里父母亲朋是外道躲...

转修地藏法门,临终是等地藏菩萨还是等阿弥陀佛

转修地藏法门,临终是等地藏菩萨还是等阿弥陀佛

问:如果佛弟子转修地藏法门或其他法门,也回向功德往生净土发愿往生,临终的时候是等地藏王菩萨出现才跟着走,还是等阿弥陀佛出现? 净界法师答:好象没有人说临终是地藏王菩萨带你到净土去的,净土宗是阿弥陀佛与...

十方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能容纳得了吗

十方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能容纳得了吗

问:十方那么多众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容纳得了吗? 大安法师答: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大家体会这法性土,可能我们很少有概念。我们从经典当中,你看《维摩诘经》里面讲维摩诘大士的那个方丈。一丈见方的小屋子...

如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如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问:师父慈悲!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如何临终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净界法师答:这个助念,《印光大师文钞》有提到,它是两个重点:一个开导,一个念佛。当然你要看状况,这个人佛号已经念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