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制造问题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就像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生起贪心,这种贪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会贪恋这个而非那个?为什么我们会被贪心驱使着,得不到就寝食难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这样那样的种种观念。
我们觉得这个人或物很重要,很喜欢,当这种思维被反复强化之后,贪心就会随之增长,从动心发展为动力。最终,从开始的一点点贪念,逐步增长到铺天盖地的贪,彻底地笼罩你、左右你,促使我们不断地为之奋斗。而在奋斗过程中,这个对象的重要感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运作规律都是如此。我们对某人生起嗔心,反复想着他的坏处,嗔心就会迅速扩大。我们对自己生起执著,时时想着自己的长处,我慢就会随之增长。我们不妨观察一下,有哪种心理不是在相关因缘下产生并发展的?
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以成为凡夫,所以流转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称之为三毒,即危害心灵健康的三种病毒。其中的痴就是无明,也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无明就是心灵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潜藏的觉悟本性。因为看不清,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设定,把种种不是“我 ”的东西,当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体、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们已经完全认同了这种替代,从未产生怀疑。对很多人说,如果连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体都不能代表“我 ”,恐怕是一个近乎荒谬的观点,并且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承受力。
事实上,我们安立为“我 ”的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身体、相貌、地位、身份,虽然和我们有关,但只是暂时而非永久的关系,更不能真正地代表“我 ”。如果对这点定位不清,就会产生坚固的执著,进而形成依赖。因为依赖,就希望它是永恒的,希望身体永远健康,希望相貌永远年轻,希望地位永远稳固,这样才足以成为我们的支撑,让我们觉得安心,觉得安全。
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身体会死亡,相貌会衰老,地位会失去,身份会改变。不必说整个世界,仅仅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死亡,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发出警报。这些现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安全感,使我们觉得这些依赖是岌岌可危的,是靠不住的。仅仅因为担心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就足以使我们产生焦虑,甚至是非常严重的焦虑。一旦真的失去,孤独、沮丧乃至嗔恨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说,各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而由无明产生的种种错误观念,又对负面情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情绪的攻击下,我们常常连对手在哪都分辨不清,自然不会有还手之力。其结果,就是不断纵容这些情绪,使其兴风作浪,泛滥成灾。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拜88佛和拜阿弥陀佛是否有同等的作用

拜88佛和拜阿弥陀佛是否有同等的作用

问:请问师父,师父说忏悔业障要拜八十八佛,不过我们如果每天以拜佛的方式,有没有起到忏悔的同等作用?谢谢! 净界法师答:大乘的忏悔必须有三个条件:忏悔、皈依、发愿。因为你忏悔的过程,一定要仰仗佛菩萨的加...

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

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

问:在家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请师父详细指点,以免初学弟子犯错。 大安法师答: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是在佛灭度后,佛宝法宝完全依靠僧宝来传递,离开僧宝一切免谈。有些人叫二宝弟子,他就皈...

念往生咒可以往生吗

念往生咒可以往生吗

问:念佛没感应,念往生咒有感应,也念惯了,杂念少,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这可以啊!往生咒也是念佛呀!它的南无阿弥多婆夜,多他伽多夜,第一句南无阿弥多婆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然后下面的,都是对...

信佛和不信佛在生活道德上有没有差别

信佛和不信佛在生活道德上有没有差别

问: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上,有没有差别? 大安法师答:信佛和不信佛这两种人,在生活方式和道德实践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从观念上来说,信佛的人,他能够相信善恶因果报应,相信六道轮...

宗教事务条例

宗教事务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6号《宗教事务条例》已经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宗教事务条例》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总 理  李克强2017年8月2...

正宗佛珠如何化解冤亲债主?

正宗佛珠如何化解冤亲债主?

近年来超度怨亲债主,蔚然成风,斋主(出钱做佛事的功德主)到寺院做佛事,都会供奉怨亲债主的牌位,以此解怨祈福。  能解怨,自然感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处境和乐、诸事吉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