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制造问题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就像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生起贪心,这种贪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会贪恋这个而非那个?为什么我们会被贪心驱使着,得不到就寝食难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这样那样的种种观念。
我们觉得这个人或物很重要,很喜欢,当这种思维被反复强化之后,贪心就会随之增长,从动心发展为动力。最终,从开始的一点点贪念,逐步增长到铺天盖地的贪,彻底地笼罩你、左右你,促使我们不断地为之奋斗。而在奋斗过程中,这个对象的重要感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运作规律都是如此。我们对某人生起嗔心,反复想着他的坏处,嗔心就会迅速扩大。我们对自己生起执著,时时想着自己的长处,我慢就会随之增长。我们不妨观察一下,有哪种心理不是在相关因缘下产生并发展的?
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以成为凡夫,所以流转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称之为三毒,即危害心灵健康的三种病毒。其中的痴就是无明,也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无明就是心灵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潜藏的觉悟本性。因为看不清,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设定,把种种不是“我 ”的东西,当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体、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们已经完全认同了这种替代,从未产生怀疑。对很多人说,如果连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体都不能代表“我 ”,恐怕是一个近乎荒谬的观点,并且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承受力。
事实上,我们安立为“我 ”的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身体、相貌、地位、身份,虽然和我们有关,但只是暂时而非永久的关系,更不能真正地代表“我 ”。如果对这点定位不清,就会产生坚固的执著,进而形成依赖。因为依赖,就希望它是永恒的,希望身体永远健康,希望相貌永远年轻,希望地位永远稳固,这样才足以成为我们的支撑,让我们觉得安心,觉得安全。
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身体会死亡,相貌会衰老,地位会失去,身份会改变。不必说整个世界,仅仅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死亡,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发出警报。这些现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安全感,使我们觉得这些依赖是岌岌可危的,是靠不住的。仅仅因为担心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就足以使我们产生焦虑,甚至是非常严重的焦虑。一旦真的失去,孤独、沮丧乃至嗔恨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说,各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而由无明产生的种种错误观念,又对负面情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情绪的攻击下,我们常常连对手在哪都分辨不清,自然不会有还手之力。其结果,就是不断纵容这些情绪,使其兴风作浪,泛滥成灾。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40岁还未结婚,如何面对长辈的不理解

40岁还未结婚,如何面对长辈的不理解

问:我已经四十岁了,最近几年努力修行佛法,常常参加放生活动,四年前母亲过世之前,在亲友面前哭诉我不孝,因为这样长辈都不断逼我结婚,给我很大的压力,而我不想结婚,或许改天也会出家,或许作奉献佛教的工作,...

分工而不分家,一家人应当互相尊重奉献

分工而不分家,一家人应当互相尊重奉献

  家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充满亲情和爱情的港湾;她带给人安全,她带给人希望,她带给人无限的温暖和回忆。一个正常的家,会让人依依不舍;一个不正常的家,会让人如坐针毡。一家人,应当互相...

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何还要破妄显真呢

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何还要破妄显真呢

问:有人说末法时期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破妄显真呢?破妄显真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吧,净土门只要我们一向专念就可以往生,这样讲对吗? 净界法师答:破妄显真没有所谓的时间性,没有说正法时代需要吃饭,末法...

十大菩萨名号含义

十大菩萨名号含义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 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

怎样面对修行中出现的境界

怎样面对修行中出现的境界

问:弟子有一次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感觉进入了一片光明的世界,没有任何有形的事物存在,只有活跃的思维,感觉无比愉快。其实只有几分钟,但感觉过了很久。请问师父,这是观音菩萨给我示现极乐世界的境界呢,还...

如何正确地理解持戒和念佛的关系

如何正确地理解持戒和念佛的关系

问:现在修净土宗的人,对持戒念佛的理解总有偏颇,请深入细致地开示。 大安法师答:关于持戒念佛问题。首先作为佛弟子,一定要持戒,要尊重戒律,要有殷重的持戒意识。戒,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因情制定的。小乘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