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善知识的八种相

转发分享 获无量功德

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果您读下文受益,请随手转发,分享法喜,布施法益。同时修行随喜功德,与众生结法缘,积集菩提广大资粮,同证佛果!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得到佛法正确的知见,求得解脱的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脱的法门,他是难思难议,不是我们世间人,世智聪明所可以理解的。所谓,欲知山前事,须问过来人。每个佛弟子在学佛的路上,都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所谓,名师出高徒。

因为有了好的善知识,使我们在解脱这条路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不需要走错路、走弯路、绕远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走,站在已经开辟好的康庄大道上,善知识让我们在解脱、在成佛、在开悟上,有了真正的保障。

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讲到良师益友的难得,学佛的居士去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在学佛这条路上是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绝对的利益。怎样才能称为善知识呢,经论上有很多解说,我们举《瑜伽师地论》提出的善知识有八种相:

第一,是住戒。所谓住戒,是说善知识他必然是持戒清净的,这是八种相貌第一个,要有戒律,必须住在戒律,不是说,我有一点戒律,那不行,必须住在戒律,以戒为化身,为法身。必须持戒得清净,这才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这个是《瑜伽师地论》讲。末法时期,以戒为师。佛也讲这个问题,特别是不光佛讲,祖师也讲。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这是中国近代的祖师之一。他就讲一个事,就是戒,没有讲任何法。就是说,我们末法修行必须靠戒律指引,如果有戒律清净的善知识,那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说,持戒清净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也是一种绝对的利益,不可否认的,没有比他利益再大的。所以说,这是第一种相貌。

第二,是多闻。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对于佛法的经典,佛法的道理,思想非常通达,可以讲述很多正确的思想知见。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具备多闻,能讲述很多的经典、道理,不一定把经典背下来,就是善知识,他能把所有经典里面的正确知见、思想,能讲出来,能符合佛意,也叫通达。一通一切通,不管你拿什么样的经典,看过、没看过,他都知道佛法讲的是什么,甚至你说个名,他也知道佛要讲什么,甚至你画个圈,他也知道佛要说什么,你拿三藏十二部来,他一部没看过,他也会知道佛要讲什么。所以说,他通达,这叫真正的多闻,这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做不到这点,那我们就采取能够掌握很多的经典,能背诵很多的经典,能说明白,这也是一种善知识。但是,不管哪一种善知识,他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知见,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无我,没有我,远离于我执和法执,这才行。如果虽然有了多闻,但讲的都是知见,这就错误了,这就是不应该的,他不算一个真正的善知识。

第三,是禅定。是说,善知识对于修习禅定,有其可行正确的一套经验和方法。你问他什么叫禅定,他说打坐,这就不行。禅定,应该行走坐卧都有禅定,你怎么做,他都能告诉你怎样来修禅定。所以,必须具备这样的禅定的知见和行为、行事。这才能作为一个善知识。

第四,哀愍。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给予哀愍、怜念,希望所有的众生皆能走向智慧、解脱之路。这个善知识,他有大慈悲心,有什么样的慈悲心,那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会对任何众生,说这个人不能成佛,或这个人如何如何,对谁都有一种慈悲心,这种慈悲心油然而生。不是说在哪我想一想,我怎么样慈悲呢,我得运作、想象,完了,找出点慈悲来,不是这样。他看到每个众生,他都有一种慈悲,就想帮助他,甚至为他去舍掉生命,去供养他,帮他解除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不光是对人,对畜牲,对小虫子、飞蠕动都有慈悲心。他不能说,这个虫子我看到了,这是个虫子,他对虫子和一个人是平等的。他不光尊重人,他同样尊重每一条虫子,对每个虫子都看成前生的父母,未来诸佛。这是我们要找的善知识第四个方面。

第五,无畏。善知识在大众面前,对于大众所不了解的事,能够无畏的宣讲,无畏的前往。这个善知识啊,不管对谁来讲,他没有畏惧。为什么没有畏惧,因为,他了解佛法的真相,尝到了佛法的喜悦,不是编造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他能无畏地讲,也叫狮子吼,不是喊得大声叫狮子吼,有的给解释啊,狮子吼像狮子那么叫唤。那坏了,那不行的。那可能他说话、不说话、一个动作都会施予无畏。就像佛在世的时候,有个鸽子就躲进佛的影子里。另外一个尊者就问佛,为什么鸽子在我的影子里它发抖,为什么在佛的影子里它就感到安全,不发抖。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心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对任何众生都是平等的。

第六,忍耐。甚至是能够忍受艰苦的挫折、侮辱,或者别人的歧视,或是种种的辛苦、艰劳等事情。他能忍受着艰苦的挫折,也就是失败,还有侮辱,或是别人的歧视。为什么,因为他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财富,我们看成了是挫折、侮辱和歧视,但善知识来看呢,这就是很难得的一种财富。就像世间人发财一样,他感到满意或是欢喜,虽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欢喜,也会生起一种自在,而且,明白它的所在。特别是辛苦,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为什么不怕辛苦,他永远是一种感激心,因为他永远感激众生给他的机会。所以说,这个人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

第七,无倦。善知识在修行佛道,为众生谋福利之时,能够勇猛精进、不疲倦。在修行佛道上、为大众事情上,就是为佛法利益上,他永远不会疲倦,也是没有后悔心,永远的心,勇猛的精进。因为,他已具备智慧。什么是他的智慧,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他有一种永远使不完的力气。他不会说我自己鼓励自己,我再走两天看看吧,明天再说吧,他不会这样的,他会一直走到底,生生世世他都不会改变的。所以说,这是第七个方面。

第八,善词。善知识对于宣达佛法,在语言上有善巧的辩才,能够巧妙地将佛法的道理宣说出来。这个很重要。像我就不具备这个,竟讲些土话,说话有时竟批评人多,没有善巧。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得有善巧、会说,能令你很快的理解,这方面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八个方面,这是我们对一个善知识的要求,来这样选择。但主要的还是持戒。一个是持戒清净,一个正知见,这两种是我们修行的保证。因为持戒清净是保证我们修行的基础,不会污染或破坏。知见清净是正确的引导我们前往正确方向的依靠,虽然有八条,这两个是最重要的。

亲爱的~如果你也有所感触,那就拉到底部点个赞再走吧!

如果你也认同分享是种美德,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精彩继续↓ 关注“缘之源 ”,每天推送更多精彩内容

【你来猜】著名难题!

为什么女人穿高跟鞋后,就代表她快结婚了?


【想知道答案?】

只需点击关注缘之源公众号后,回复数字“986 ”即可获得解答!答案一定会让你恍然大悟!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修行人是胆小怯懦之人吗

修行人是胆小怯懦之人吗

问:很多年轻人非常佩服世间的伟人,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而认为修行人是胆小怯懦之人。是这样吗? 索达吉堪布答:修行人独自一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为上无管束的长官、下无侍候的仆人,既无有庇护的亲友,也...

印光大师嘉言录--释普通疑惑

印光大师嘉言录--释普通疑惑

● 以下论理事: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

亲人临终不愿往生,该如何劝导

亲人临终不愿往生,该如何劝导

问:我的亲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亲人并没有求生净土的愿望,我应该如何帮助他? 大安法师答:这时候你要善巧一下,他肯定还是想身体健康嘛。很多人死到临头,他也想哪怕多活一分钟也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

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问:请问法师,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大安法师答:这个观点完全是一种妄念的产物。怎么能说吃素体力就跟不上呢?吃素是最好的营养啊,蔬菜是阳光的食物,能够使我们体力充沛啊! 有些奥运会马拉松冠军...

前来助念的人越多越好吗

前来助念的人越多越好吗

问:弟子所在的小城镇念佛人极少,很难组建助念团,在为亲人送往生时,只能依靠一两个亲属为其助念。请问法师,有助念团参与的助念,力量更大吗?如果只有一两个家属在亲人旁边,以最真诚恳切的心助念,是否此助念之...

九华山的历史传说

九华山的历史传说

娘娘塔井相传金地藏的母亲,因思儿心切,也亲临九华山。她面对金地藏修行的决意,自己也在九华山留了下来。一日,金地藏对母亲说:“这广场中有一口井,井下别有天地,可超脱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登临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