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桶底脱落”,是种什么修行境界?

禅宗有个著名公案

说的是厨房里“桶底脱落”的故事

它是一种豁然开悟的状态

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只可惜

不少人并不能跳出事相看本质

因此禅师说:

简直浪费了一桶面哦!

家有一邻,常传来老者如洪钟般的打嗝声。说起打嗝,民间有一解法,叫“心惊肉跳”法,即打嗝者正打嗝或待打嗝时,对其突然发问:“欠的钱何时还?”

“嗯?!什么钱?”嗝者突然一愣,话音刚落,嗝声消弭,天下太平。

不禁想起古代拔牙,将坏齿栓在门上或马蹄处。门扉猛开或马惊蹄奔,不经意间,齿落于猛力,被拔者大呼其痛,旁观者亦捂嘴撇头,不忍相看。可结局,终归是干净利落、一劳永逸的。

桶底突然间掉了!

记吃不记打的,还有在禅师面前屡屡不开窍的学人。禅师们一会儿来个突击审问,令其心惊肉跳;一会儿当头棒喝,让其云里雾里;一会儿画圆鞠躬,一会儿瞪眼吹须,参禅学子在禅师的各种套路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所云更不知所向。

就在看似连惊带吓的禅宗公案中,禅师和学人往来回互,接引逗契,能否顿脱悟入,直看个人灵光与否。所以,百丈怀海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五灯会元》里,有一则青原下十三世长芦清了禅师的故事:

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底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师曰:“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么却烦恼?”僧曰:“和尚即得。”师曰:“灼然!可惜许一桶面。”

桶底突然间掉了!失声惊呼处,禅师本想借桶底脱落惊醒僧众:悟脱一刻,如漆桶脱底,根尘俱忘,灵光乍现,得见大千世界;奈何众人并不理解禅师所指,生生浪费了一桶面。面条若有知,或言:白白浪费了我这“脱底秀”!如果你我在场,也许还更多一事:上前一步拎起桶来,往里瞅瞅,桶内还有剩余不?

底脱恰无觅处

直下承当,当下见性,性非他处,处处泰然。

学人们或经行时,或日用间,禅师往往出其不意、突来一句“念佛是谁?”“可见赤肉团里无位真人?”学人乍听一问,心里“咯噔”一下,当下思忖:念佛是我吗?我是哪个?随之终极三大问云云,甚至陷入无休止寻找那个我的游戏中。先是耳根被牵,然后意根又动。禅师们接引手法一套一套,中计的学人们在套路中迷得一愣一愣,更不用说漆桶底脱。

金代诗人赵沨就在《仙和尚坐脱》中说:

识得从来觉性圆,西归只履更翛然。

永嘉稳步曹溪路,临济饱参黄檗禅。

桶底脱时无一物,机轮转处有三玄。

火中留得一茎草,依旧光明烁大千。

没有开悟前的状态如处黑漆桶,不透一隙光亮,整日在桶里瞎摸转。禅宗祖师们将学人豁然开悟的境界,喻为“桶底脱”。自性光明本在,脱得一瞬,即回光返照,耀遍大千,哪里还有多余一物一念?

《祖堂集》载雪峰义存曾问德山禅师:“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即打一棒:“道什么?”雪山此时如“桶底脱相似”,瞬间豁然开朗。哪里还分别个什么有分、无分?多此一举,狗尾续貂。

宋代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在《送超僧鉴》中亦说得清楚: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未开悟前,是逼仄仄黑漆漆一片。被临济义玄禅师喻为“抽牵全籍里头人”的那个傀儡,整日于根尘中翻滚,似无出头之日。直到敢于命根处断,底脱光豁,真正得见大地阔朗,万物清明。

天还是天,月还是月。我呢,是哪个?在哪里?试着参一参?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何还要破妄显真呢

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何还要破妄显真呢

问:有人说末法时期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破妄显真呢?破妄显真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吧,净土门只要我们一向专念就可以往生,这样讲对吗? 净界法师答:破妄显真没有所谓的时间性,没有说正法时代需要吃饭,末法...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   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的分解过程吗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的分解过程吗

问:专修净土信愿持名的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分解的过程吗? 大安法师答: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四大分解是死亡的一个过程,先是第六意识模糊等等,这个过程应该要了解。 但中阴身阶段不是四大分解,四大分解...

不念佛的时候能否达到不起杂念

不念佛的时候能否达到不起杂念

问:我们念佛时没有杂念,不念时还有杂念。这是工夫不到家,那么继续念佛,能否达到不念时也不起杂念呢? 大安法师答:你怎么知道你念佛的时候就没有杂念呢?你念佛的时候还是有杂念的,我们是心意识在念佛,我们的...

我问师父

我问师父

问:我有三个问题请问师父: 第一个,阿罗汉在有余涅槃位,意根断不断除,断除意根中哪一部分? 第二个问题,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如何断除意根中的一切法? 笫三个问题,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怎么还能回心向道行菩...

在家居士该不该花精力追求升职加薪

在家居士该不该花精力追求升职加薪

问:在家居士该不该花一些精力追求升职加薪,以及更好的物质生活呢?怎么平衡世间生活与修行? 如孝法师答:这位同修的问题很重要,我们就这个话题做一些探讨。根据《华严经》的思想,佛陀说成就无上菩提是终极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