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是什么?

净土宗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自古有深远影响。净土宗的宗旨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净土宗的初祖为东晋慧远大师,唐朝善导大师是净土宗实际创立者,集大成者。自善导大师提倡口称佛名为最主要的行持之后,以后净土宗各祖师大德都提倡念佛一法,由此才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关于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和尚,世传是弥陀示现。唐朝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纂之《瑞应删传》高度赞言:

佛 法 东 行 以 来 , 未 有 禅 师 之 盛 德 矣 !

明朝之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深心感伏地赞言:

善 导 和 尚 , 世 传 弥 陀 化 身 。 观 其 自 行 之 精 严 , 利 生 之 广 博 , 万 代 而 下 ,

犹 能 感 发 人 之 信 心 。 设 非 弥 陀 , 必 观 音 普 贤 之 俦 也 ; 猗 欤 大 哉 !

现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至诚崇仰地赞言:

善 导 和 尚 系 弥 陀 化 身 , 有 大 神 通 , 有 大 智 慧 。

大师年少时曾经看到“西方变相图”,大为震撼,便生欣慕净土深愿往生之情而赞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大师到了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地说:“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善导大师23岁,入终南山悟真寺,入定修观,不出数年,证悟三昧,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古今高僧,少出其右。29岁,至山西并州玄中寺,师从道绰大师,受净土教,成为最杰出弟子。33岁,回悟真寺,创立净土宗,楷定古今。大师念佛一声,即口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是。大师20几岁就被当时的律宗祖师道宣律师写入《续高僧传》,善导大师的著作现存的有五部九卷:《观经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其中《观经疏》地位尤其重要,为净土宗的开宗祖典,也是佛教仅有的一部诸佛证定的著疏,被称为《楷定疏》《证定疏》《观经玄义》《观经要义》,由名称之多可见引用之广。民国印光大师赞此疏为:净业行人之指南针。

此疏写作原由是因为当时观经为佛教界所重视,高僧大德纷纷注解,但诸师站在圣道门自力修行的立场,错解了观经的原意不能畅佛本怀,导致中下根人不能得益,大师见此情形很是忧心,悲心殷重,就说 :我要写这部《观经四帖疏》,来楷定古今。请求诸佛给与证明和加持,显现净土的景象。果然在当晚就见到了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圣境,在写四帖疏的时候每晚都有一位圣僧前来,指授玄义科文,教完更不复见。写完这部疏之后大师又请求灵验,于是连续三晚又在梦中得见极乐世界种种景象。大师在观经疏结尾写下这一段话: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 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可惜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在唐末会昌法难之后在中国失传了,之后的净土宗祖师像莲池大师、藕益大师、永明大师都没有见过善导大师的著作。但是到了民国杨仁山居士在英国的大英图书馆遇到一位从日本来的佛教学者,从他打听到原来中国失传的一些佛教著作在日本还完整保留着,于是我们现在才能有幸读到善导大师的著作。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一言以蔽之: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即一切善恶凡夫,专称弥陀佛名,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临终即能得以往生极乐报土成佛,永离诸苦但受诸乐,决定成佛。善导大师在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昙鸾大师判自他二力、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的基础之上,又判别净土门有正杂二行和正定业与助业。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中写道: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大师分判这正杂二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引导我们进入正行还是杂行??善导大师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往生礼赞》有这样一段话: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忏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广。如下具说,随意用皆得。)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由此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劝我们行正行,行正行往生万修万人去,行杂行往生不定,千中难得三五。这也解释我许多净土的行人为什么说念佛的人多,而实际往生的人少(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牛角)善导大师作为弥陀示现已经给出答案了!

再来,善导大师所说的正定业和助业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我们众生是所有正行都要修,还是只要一心念佛修正定之业呢?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解释释迦牟尼佛在观经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一段中写道: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读到这里就明白原来佛的本意是让我们众生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虽然说了定散散善,但那都不是释迦佛的本意,是随顺众生的方便说,这句话非常重要,叫做“废权立实”,把方便的教法舍弃掉,独独凸显那个真实的教法。

但是有些人读到这里还是会有些怀疑,释迦佛的本意是让我们专称弥陀佛名,难道只要专称佛名真的就能往生吗?真有这么简 单吗?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往生真的很简单,只要你以凡夫的身份专称佛名,不在称名之外再搞“小动作”,老老实实念这句佛今生必定往生。但是这么简单,却很少人往生(地球人都能往生,但许多人还在沉迷轮回造业),为什么呢?一个是因为他闻法的机缘还没有成熟,遇不到合适的善知识跟他讲解。还有就是自己的善根不够,即是遇到也不能相信这个法。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就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为了破除我们的疑心,释迦佛专门无问自说讲了这部《阿弥陀经》,为了让我们生信,特地和十方诸佛一齐舒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为我等凡夫证诚,这在所有佛讲的经典中是唯一次诸佛都来证诚净土法门,其他经还没有见到过。由此可见净土法门的特别。净土法门即是最容易修行成就的法门,普被三根的法门(上到等觉菩萨,下到五逆凡夫都需要往生净土才能快速成佛),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法门,所以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个法门,即是你是菩萨示现来讲净土法门,也不一定说都正确。藕益大师说:【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凡夫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所以奉劝各位如果要弘扬净土法门,一定要有祖师的传承,不然十之八九就会讲错。

在所有祖师之中,善导大师的理论体系最为完备,又能给我们往生的极大信心,所以我们要依止善导大师所讲的,与善导大师所说不同的,我们就弃而不依,这绝非什么圆融不圆融,许多人认为祖师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即是有不同也要会通来看。这句话是没错,但是要知道自己什么根机?不要以为会通很简单,依照自己的自以为是,私心自用来理解,而忽视了佛讲的话。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供佛的礼仪及禁忌

供佛的礼仪及禁忌

礼仪:  ·上香:设置佛堂后,可随各人修持作早晚课诵,或早晚上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辍,持之以恒。供花供果不一定要天天更换,凡遇到佛菩萨的纪念日或逢初一、十五...

应以什么心态供养佛菩萨

应以什么心态供养佛菩萨

问:应该以什么心态供养佛菩萨? 达真堪布答:给佛菩萨做供养不要勉强。若是不做供养,佛菩萨会不会不高兴?若是不做供养,我感到难为情,我还是做点供养吧! 还有的人做供养以为是佛菩萨需要。供养佛菩萨一些供品...

身边总有小人,该怎么破解

身边总有小人,该怎么破解

1、问:我身边总是有小人,缺少贵人,怎么破解? 学诚法师:不要把成败的理由都推给他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最重要。 2、问:儒家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何佛法也讲: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此该如何诠释? 学...

为何知道却难做到

为何知道却难做到

网友:法师!很多道理都懂,但为什么在实践时总是做不到呢? 学诚法师:把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生命经验,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用上、做到,帮助我们在修行中找到下手处,都需要善师的指导和善友的交流、切磋。 网友:...

念佛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

念佛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

问:师父,念佛或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 觉醒法师答:虚云老和尚在《皮袋偈》中曾写道,始终如一念阿弥,不昏沉,不散乱。初学者在念佛持咒或禅坐时,最常出现的正是昏沉和散乱。 一遍遍地重复念着佛...

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是这样吗

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是这样吗

问:有人讲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不要多了,多了怕临终心乱,是不是这样呢? 大安法师答:这个问题原则上来说,一生观想、礼拜一尊佛像还是可以的,多了确实是心会散乱,本身我们凡夫的心就是比较散乱,如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