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77、构驴乳喻

  《百喻经卷下》:77、构驴乳喻

  译文:

  从前,边远国家的人不认得驴,听说驴乳甚美,也都没有尝到过。当时一些人得了一头公驴,想捋挤牠的乳来尝尝,便争着将牠捉住。其中有捉头的,有捉耳的,有捉尾的,有捉脚的,又有捉生殖器的,各人都想先得,就上前去,吮吸了一番。其中有捉住驴鞭的,叫道,啊哈!这是乳了,随即捋挤起来,祈望得到乳汁。众人一无所得,疲厌了。徒然地劳苦了一番,毫无结果,遭到世人的嗤笑。

  外道凡夫也是这样,耳闻了修道的方法,却不知道怎样实行,在不应修求的地方,妄生出迷念来,形成种种邪见。于是裸露身体,自忍饥饿,投身悬崖,赴于火中,以为可以得道,由于这种邪见,便堕落于三恶道之中,如那些在公驴身上妄求乳汁的愚人一样。

  源流

  《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上壳+下牛)角求乳,无明覆故。(《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二三二页)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77、构驴乳喻①

  昔边国人不识于驴,闻他说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尔时诸人得一父驴②,欲构其乳,争共捉之。其中有捉头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脚者,复有捉器者③,各欲先得,于前饮之。中捉驴根④,谓呼是乳,即便构之,望得其乳。众人疲厌,都无所得,徒自劳苦,空无所获,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外道凡夫,亦复如是。闻说于道不应求处,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裸形自饿⑤,投岩赴火,以是邪见⑥,堕于恶道。如彼愚人妄求于乳。

  注释

  ①构:字义同“捊”,用手将物顺势脱下。如捊桑叶。本文是指挤奶。

  ②父驴:他本作“驭驴”。父驴,公驴。

  ③器:指驴的生殖器。

  ④驴根:亦是指驴的生殖器。

  ⑤裸形自饿:裸形,指裸形外道。裸,他本作“倮”。自饿,指自饿外道。这两种外道是古印度修苦行的外道。裸形外道不分春秋冬夏,裸身坐于露地;自饿外道,以忍饥挨饿作求道之方式。

  ⑥邪见: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泛指邪恶错误的信仰。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桃花女龙

佛教故事:桃花女龙

  传说,郭巨有一位女子,从小就只吃素,长到了十八岁,还没洗过澡,全身上下显得乌青胖肿,终日邋里邋遢。家里人也开始嫌弃她。  有一日,这位女子的嫂子终于忍不住开口劝道:“小姑啊小姑,现在已经是六月...

信愿法师:弥陀巧安排 助念大欢喜

信愿法师:弥陀巧安排 助念大欢喜

【念佛感应录】弥陀巧安排 助念大欢喜听父亲描述,二十岁左右时,与邻居伙伴们群聚于树下,突然间空袭警报响起,于兵荒马乱之际,遂跟随军队自大陆撤退来台。当时由于国民政...

宣化上人:做完晚课时,一定要念这个回向偈

宣化上人:做完晚课时,一定要念这个回向偈

庄严清净诸佛刹海,这就是庄严清净诸佛刹海的一种回向,我们现在也修庄严诸刹海的行门。往昔诸佛所 一切皆承事无量劫修行 严净诸刹海这位佛(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在往昔...

嘎玛仁波切:偶尔信佛与蹭“WIFI”

嘎玛仁波切:偶尔信佛与蹭“WIFI”

在中国,很多人都说祖上就信佛,所以自己见到庙也会拜佛烧香,并认为“佛在心中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参加皈依仪式?因为这个仪式真的很重要,是要真正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佛...

改造命运失败 可怕的“意恶”

改造命运失败 可怕的“意恶”

今天我再次把自己体悟到的几点心得告诉给大家。首先要讲的是“意恶”,《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与《了凡四训》互补的经典,度过的朋友都知道,俞净意一生看上去没做过什么大坏...

贤崇·贤宗法师: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贤崇·贤宗法师: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生活处处皆学问,人生时时需修行 下午就简单跟大家分享几点我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方面。相对于学习来讲,我觉得我们人生更需要的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把知道的、懂得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