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即使得五种神通也无法避免死亡

【原文】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是务是吾作,当作令致是。人为此躁扰,履践老死忧。知此能自静,如是见生尽。比丘厌魔兵,从生死得度。

  《法句经》

  【注释】

  此为四个虽得五种神通的人,但还是不能避免死亡的故事,在《法句譬喻经》有所说明,佛在在世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神通,得知自己七日后皆当命尽,于是商议: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难道就不能避免此死亡吗?

  一人言:吾入海之中,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无常杀鬼安知我处?

  一人言:我入须弥山中,然后将山重合,不留痕迹,无常杀鬼安知吾处?

  一人言:我当轻举,隐身在虚空中。无常杀鬼安知吾处?

  一人言:我当藏入热闹的街市中,无常杀鬼寻得一人带走就可以了,何必再寻找我?

  但七日之后,四人全部命终,犹果熟落。

  是务是吾作,当作令致是之后的偈颂,即佛因此事而说法,说明人的生死等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致,由于无明贪爱而有生老病死的忧恼,如能自净其心,努力修行,就能尽此一生,灭除生死。比丘得知此理,厌生死魔兵,而从生死得度。

  【备注】

  《法句经》,是法救尊者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如《大智度论》说:佛弟子抄集要偈。在中国及南传佛教有多个译本,此处所选的为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翻译的版本。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大乘小乘之争

如何看待大乘小乘之争

 【经典原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法华经》 【经文解释】此段偈颂是佛对舍利弗尊者所说,“十方佛土中”:十方诸佛...

什么是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

什么是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

  何谓大乘与小乘?乘是一种交通工具,类似于现在生活中的自行车、牛车、马车、汽车、火车等,我们借助这些交通工具,可以从此地到达彼地。有些交通工具搭载的人多,续航里程长;有些交通工具搭载的人少...

其实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

其实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 【原文】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此世、过去父母当念恩报恩

此世、过去父母当念恩报恩

  三宝的悲田最大、父母的恩田最大,佛法以慈悲父、智慧母为定慧立庄严。菩提心更以视一切众生为母去利益报一切众生恩,也以此能忆念使发心长远、使发心不退,更以母亲的慈悲自然用心、母亲为子女用心的...

【关注】在西藏调研,汪洋强调了什么

【关注】在西藏调研,汪洋强调了什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在西藏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审视和谋划西藏工...

对未来的担忧和顾虑,该如何放下

对未来的担忧和顾虑,该如何放下

问:现在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居士内心时刻充满对未来的担忧和顾虑。该如何放下包袱,轻装前行? 索达吉堪布答:作为佛教徒,理应在做人的基础上好好修行,然后利益众生、弘扬佛法,而不要成天只是考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