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起源是在什么时候?

中国佛教的起源:佛教初传中国,有各种说法,其中比较古老而最负盛名者,当推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

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

在明帝的首肯之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当时中国的行政机关有八个,以寺为名,因考虑到陆续从印度赶来的僧人不便于长期居于外交部,于是在八部之外另设一个专门接待僧人的国宾馆。

为纪念驮经而累死的白马们,国宾馆定名为白马寺,这就是是中国寺庙的雏形。

为何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够接受并发扬佛教文化,这是因为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故。

佛教分小乘和大乘,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就是小乘的代表。

用一句儒家的话来解释小乘和大乘,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乘,穷者也,反之,即大乘。

还有儒家的礼义仁智信和佛教的五戒杀盗淫妄酒也有逻辑上的联系。

失礼则伦常皆失,是为邪淫;无智则常铤而走险,是为偷盗;少仁则邪念动,是为杀孽;无信则借醉消忧,是为饮酒;不义则语无定数,是为妄语。

最初的佛教弟子被禁止吃的的只是荤(读熏,佛教的腥才是我们所指的荤),就是指葱、韭菜、大蒜等有气味的菜。

当时佛教没有严格要求禁止吃肉,只要所吃的动物并非因你而死。

到市场点杀活鸡就是犯杀生戒,这就好比买凶杀人,判得最重的是买方,余者只是分红。

关于后来为什么僧人不得吃肉,有两个说法,都和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有直接关系。

一,萧衍及其信奉佛教,他老人家自己吃长素,于是下了圣旨,天下所有佛门弟子皆不准吃肉;第二,萧衍读罢佛经,认为要解决杀生问题,就得从根本上下手,都不吃肉了自然就无人杀生了,于是禁肉。

汉传佛教(大乘佛教)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

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

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

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

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

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数)。

10世纪后半期形成。

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西藏,说法不一,但正式传入西藏,应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

此时,西藏正式被统一,并且创立了统一的藏文字,为了加强和稳固统一的政权,松赞干布对佛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及支持,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

二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家,她们在进藏的同时,带来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

期间从内地及西域陆续来了一批佛教僧人传播佛法。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

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

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

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

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

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

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

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

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

尤其主张 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

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

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

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

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

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

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

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

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

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什么叫做无分别智

什么叫做无分别智

问:一切经典是佛证到的诸法实相,用言语流露出来的。众生的语言是由情识里生出来的,是由分别心生出来的。世间一切典籍均是由情识中生出来的。如以治学方法研究佛经,永远得不到利益。故研究佛法要以无分别智去研究...

怕犯戒,所以迟迟不敢受戒该怎么办

怕犯戒,所以迟迟不敢受戒该怎么办

问:弟子想受五戒,又害怕犯了戒律尤其是妄语,所以迟迟不敢受戒怎么办?受五戒是否很重要?受了五戒之后是否可以赌? 大安法师答:受五戒是很重要的,三皈五戒是一个念佛行人的修行基础,你不要怕受戒,受戒是让...

常善法师:勇猛精进 至诚忏悔

常善法师:勇猛精进 至诚忏悔

勇猛精进至诚忏悔 ◎常善法师即兴演讲   我们忏悔,我们至诚的忏悔,忏悔我们曾于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得闻般舟三昧,号称三昧之王。可是经历百千万亿...

佛学常识 |“合掌”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何含义呢?

佛学常识 |“合掌”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何含义呢?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表达恭敬的意合掌思。本为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

佛说如果有这种心态就会常修“波罗蜜”

佛说如果有这种心态就会常修“波罗蜜”

【原文】   若得增上最胜心,则常修习波罗蜜。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   《华严经》   【注释】   若得增上最胜心:你若能增上最胜的菩提心,则常修习波罗蜜:你就能常常修习诸波罗...

正宗佛珠佛门吃饭有五观吗?

正宗佛珠佛门吃饭有五观吗?

佛门吃饭很讲究、很艺术、又很学问。  尤其在大寺院,僧众吃饭,还有专门巡堂(负责打饭菜)的,大家要唱供养咒、回向偈(为施主祈福),这叫“过堂 ”,饭菜的多少、干稀,碗筷的摆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