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与历史由来

佛教在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最为久远同时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那么对于中国有着深远意义的佛教文化的起源与历史由来是什么呢?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菩萨是出离于调伏与不调伏的

菩萨是出离于调伏与不调伏的

  编者按:你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吗?以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学佛之后是否已经有了改变?维摩诘居士所说菩萨道高不可及,但调伏心以摆脱愚昧无明这样的要求应是我们能做到的。 【原文】   若住不调伏...

当修行人看到有人去世,该作何感想?

当修行人看到有人去世,该作何感想?

问题:   对于修行人来说,当我们看到有人去世的时候,应该作何感想呢? 广行法师:   若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眼看轮到我。想想我们自己,以后也都是这样。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

忏悔常识问答

忏悔常识问答

问:何为忏悔。 答:于三宝前发露已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 问:或云悔过能消灭从前罪过,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无二心,造时成过,悔时过灭,当然如是。若云业报,则消灭与否殊未可必...

禅宗公案:不许为师

禅宗公案:不许为师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因食荔枝,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的说道:“长老!这是家乡江西来的水果,请你吃几个!”清素很欢喜的接过荔枝,感慨的说道:“自从先师圆寂后,不得此食已...

舍报往生法是否可取?

舍报往生法是否可取?

问:是否存在舍报往生法,即舍去当生快速求生净土,在家人可以操作吗? 大安法师答: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舍报往生的现象也是有的。但是那是特例,特殊的例子。有的时候是圣人的示现,比如北周的静蔼法师他就是舍报,...

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皆为虚幻

来自“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出自《金刚经》的一首四字偈语,是鸠摩罗什译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看到的世界万物,(其实万物也不能算是万物,姑且名叫万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