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圣——拘尸那迦佛陀涅槃处


  拘尸那迦是古印度末罗国的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名“摩达孔瓦尔”(意为“死王子”)。4世纪法显来此时,已人烟稀少,大部寺院颓圯。7世纪玄奘到此,更是荒无人烟。1853年,英国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现存主要文物有约在5 世纪雕刻的释迦牟尼涅盘像(1833年发现),侧身卧于石榻之上;像与榻系一块整石刻成,并刻有阿难等弟子像和铭文。


  因为众生业力的显现,阿难为魔所扰,未能劝请佛陀住世。佛陀在吠舍离授记将于三月后取灭,前往拘尸那迦。途中佛陀接受了铁匠之子纯陀的供养,开始示现病相。经过一段辛苦的路程,佛陀来到了拘尸那迦,娑罗双树之间,阿难已布置好绳床。一位百二十岁的宗教理论家须跋陀罗前来请求解决疑惑,佛陀在病痛之中度化了他,他成为佛陀的最后一位圣弟子,并当下证果。此时众弟子和天神护法云集,佛陀做出了“以戒为师”等最后开示。最后宣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偈子,入于大般涅槃


  世尊入灭后停棺七日天人供养,末罗族人举行了盛大的荼毗仪式,但却点不燃火。直到迦叶尊者来主持荼毗大典才得以点燃。得知佛陀入灭,七个国家的国王都来迎请佛陀的舍利,加上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史称八王分舍利。最后佛陀的舍利被天人、龙族和人类分为三份,其中人类的一份由八王分别起塔供养。

                                                     涅槃堂

  遗址园区的核心是涅槃堂和涅盘塔,这两个建筑历经磨难和修复,在上个世纪末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涅槃堂里的释尊涅槃像是五世纪时造于秣菟罗的古像,佛像全长6.1公尺,庄严而宁静,震撼着每一个朝圣者的内心,朝圣亦有供养此像袈裟的传统。  

  这尊佛陀涅槃佛像的塑造艺术有点神奇,从不同的角度竟能看出不同的表情,并且都是栩栩如生。从顶上往下看,是很慈祥法喜的样子;从脚下往上看,是非常严肃的表情;从中间的前方看则是充满了忧伤和无可奈何的样子。其实在佛的世界里永远散发出智慧安祥的喜悦。如同纯陀给佛陀供养了中餐,其中有旃檀耳这种毒菇,佛就自己一个人吃了,并告诉纯陀把其他人将要吃的毒菇全都给自己吃,余下吃不完的就全部倒掉,埋在树林子里。佛陀中毒后肚子特别痛,纯陀很难过,佛还安慰纯陀说:最初供养乳糜的人使我证悟成佛,最后供养毒菇的人使我入大涅槃,因为都是以善心、欢喜心去做的,所以此二者功德无异,切莫难过……


  佛塔侧面是佛陀圆寂后,佛母从忉利天下降至双树间哭佛处,另一面是入灭后停棺供养七日处等等,这些地点的确立并没有确切的依据,但依奘师的记载,范围大体上是不错的。

  佛陀涅槃前,经过弟子们商量,公推阿难请问佛陀如何使未来正法久住的问题:

  “佛陀!我们弟子大家禁不住伤感之情,有四个问题最后请示佛陀:

  “第一、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

  “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甚么而安住呢?

  “第三、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的人如何去调伏呢?

  “第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恺悌的回答道:

  “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

  “你们不要这么悲泣,要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还是在世的话,一定不会像你们这样;大迦叶此刻还在途中,我涅槃前他是来不及赶到。你们要认识法性,佛陀如果以应身住世的话,这终是无常之相,唯有佛陀进入涅槃,你们依法而行,才是佛陀常住在世间!

  我现在答覆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的记着:

  “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戒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槃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槃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阿难!你们应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槃处。要紧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别的不用挂心,现在不要悲伤,赶快去娑罗双树间为我敷座设床。”

     须跋陀罗是佛陀入灭前最后度化的,一个由外道归依佛陀而证果的弟子,佛陀入灭前的教言: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唯佛陀的法中才有八圣道,唯有佛陀的教法中才有真正解脱的沙门,唯有佛陀才是一切智人。

                                                       娑罗树

  佛陀最后的遗教:

  “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这和我住世,没有甚么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养,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恶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像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像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们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不要起贪嗔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饥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自摄心,不要起嗔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你们要知道放纵嗔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诸比丘弟子!你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有谄曲的心,不要有欺诳的心,不要有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质直为本。

  福安乐之道。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勤于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像涓涓的细流,也能凿石穿山,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家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攒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动跑出来呢?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不忘正念,一切烦恼恶魔就不能侵入。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佩着智慧的利剑,知道世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慧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慧的灯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慧,才能进入三摩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诸比丘弟子!我所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是宇宙人生真理,今我将要涅槃,如有疑者,可速问我,我当为你们解答。”

   

  娑罗树间,雾里礼佛。

  观佛金容,岚清梦觉。

  空华道场,残影犹在。

  亘古至今,无始无终。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

【原文】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华严经》   【注释】   见路无尘见到路上很干净的,这时候又该发愿了,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么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

淫欲盛如烈火该怎么办呢?这个方法最灵

淫欲盛如烈火该怎么办呢?这个方法最灵

【原文】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法华经》   【注释】   假设有这一类...

惟贤长老《实修问答集》

惟贤长老《实修问答集》

1.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与佛在涅槃境界上是否有程度上的区别? 答:当然有区别。什么叫法身大士呢?凡是契证了空性,证得如幻三昧,了解一切法如空,当体即空,证到这个境界就叫法身大士。《华严经》就是佛现报身,...

如何让自己福德绵长、健康长寿

如何让自己福德绵长、健康长寿

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福德绵长、健康长寿,如何才能得到? 索达吉堪布答:人一生的福报是有限的,它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如果不珍惜而肆意浪费,一旦福报享尽了,就要遭受莫大的痛苦,甚至命不久矣。俗话说:禄尽人亡...

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问:念佛到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大安法师答:一心不乱是从功夫上去说的,一般分为事相上的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降伏烦恼,得到禅定,但是他没有破无明;理一心不乱,就是在事一心不...

火烧功德林是什么意思

火烧功德林是什么意思

问:火烧功德林是什么意思? 宏海法师答:所谓火烧功德林,就是嗔恨心起来了。也就是遇到了逆境违缘,让你生气了。但如果你能够把这个违缘也感受成是阿弥陀佛为了令你往生更坚决、念佛更精进所化现的境界,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