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圣——拘尸那迦佛陀涅槃处


  拘尸那迦是古印度末罗国的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名“摩达孔瓦尔”(意为“死王子”)。4世纪法显来此时,已人烟稀少,大部寺院颓圯。7世纪玄奘到此,更是荒无人烟。1853年,英国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现存主要文物有约在5 世纪雕刻的释迦牟尼涅盘像(1833年发现),侧身卧于石榻之上;像与榻系一块整石刻成,并刻有阿难等弟子像和铭文。


  因为众生业力的显现,阿难为魔所扰,未能劝请佛陀住世。佛陀在吠舍离授记将于三月后取灭,前往拘尸那迦。途中佛陀接受了铁匠之子纯陀的供养,开始示现病相。经过一段辛苦的路程,佛陀来到了拘尸那迦,娑罗双树之间,阿难已布置好绳床。一位百二十岁的宗教理论家须跋陀罗前来请求解决疑惑,佛陀在病痛之中度化了他,他成为佛陀的最后一位圣弟子,并当下证果。此时众弟子和天神护法云集,佛陀做出了“以戒为师”等最后开示。最后宣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偈子,入于大般涅槃


  世尊入灭后停棺七日天人供养,末罗族人举行了盛大的荼毗仪式,但却点不燃火。直到迦叶尊者来主持荼毗大典才得以点燃。得知佛陀入灭,七个国家的国王都来迎请佛陀的舍利,加上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史称八王分舍利。最后佛陀的舍利被天人、龙族和人类分为三份,其中人类的一份由八王分别起塔供养。

                                                     涅槃堂

  遗址园区的核心是涅槃堂和涅盘塔,这两个建筑历经磨难和修复,在上个世纪末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涅槃堂里的释尊涅槃像是五世纪时造于秣菟罗的古像,佛像全长6.1公尺,庄严而宁静,震撼着每一个朝圣者的内心,朝圣亦有供养此像袈裟的传统。  

  这尊佛陀涅槃佛像的塑造艺术有点神奇,从不同的角度竟能看出不同的表情,并且都是栩栩如生。从顶上往下看,是很慈祥法喜的样子;从脚下往上看,是非常严肃的表情;从中间的前方看则是充满了忧伤和无可奈何的样子。其实在佛的世界里永远散发出智慧安祥的喜悦。如同纯陀给佛陀供养了中餐,其中有旃檀耳这种毒菇,佛就自己一个人吃了,并告诉纯陀把其他人将要吃的毒菇全都给自己吃,余下吃不完的就全部倒掉,埋在树林子里。佛陀中毒后肚子特别痛,纯陀很难过,佛还安慰纯陀说:最初供养乳糜的人使我证悟成佛,最后供养毒菇的人使我入大涅槃,因为都是以善心、欢喜心去做的,所以此二者功德无异,切莫难过……


  佛塔侧面是佛陀圆寂后,佛母从忉利天下降至双树间哭佛处,另一面是入灭后停棺供养七日处等等,这些地点的确立并没有确切的依据,但依奘师的记载,范围大体上是不错的。

  佛陀涅槃前,经过弟子们商量,公推阿难请问佛陀如何使未来正法久住的问题:

  “佛陀!我们弟子大家禁不住伤感之情,有四个问题最后请示佛陀:

  “第一、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

  “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甚么而安住呢?

  “第三、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的人如何去调伏呢?

  “第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恺悌的回答道:

  “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

  “你们不要这么悲泣,要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还是在世的话,一定不会像你们这样;大迦叶此刻还在途中,我涅槃前他是来不及赶到。你们要认识法性,佛陀如果以应身住世的话,这终是无常之相,唯有佛陀进入涅槃,你们依法而行,才是佛陀常住在世间!

  我现在答覆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的记着:

  “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戒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槃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槃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阿难!你们应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槃处。要紧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别的不用挂心,现在不要悲伤,赶快去娑罗双树间为我敷座设床。”

     须跋陀罗是佛陀入灭前最后度化的,一个由外道归依佛陀而证果的弟子,佛陀入灭前的教言: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唯佛陀的法中才有八圣道,唯有佛陀的教法中才有真正解脱的沙门,唯有佛陀才是一切智人。

                                                       娑罗树

  佛陀最后的遗教:

  “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这和我住世,没有甚么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养,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恶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像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像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们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不要起贪嗔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饥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自摄心,不要起嗔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你们要知道放纵嗔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诸比丘弟子!你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有谄曲的心,不要有欺诳的心,不要有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质直为本。

  福安乐之道。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勤于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像涓涓的细流,也能凿石穿山,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家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攒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动跑出来呢?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不忘正念,一切烦恼恶魔就不能侵入。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佩着智慧的利剑,知道世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慧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慧的灯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慧,才能进入三摩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诸比丘弟子!我所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是宇宙人生真理,今我将要涅槃,如有疑者,可速问我,我当为你们解答。”

   

  娑罗树间,雾里礼佛。

  观佛金容,岚清梦觉。

  空华道场,残影犹在。

  亘古至今,无始无终。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曾玩过碟仙,心仍有余悸该如何对治

曾玩过碟仙,心仍有余悸该如何对治

问:弟子初中时和同学玩过碟仙,但一直有后怕,曾因此一度失眠,至今无法消除恐惧。现在接触佛教已经五年,但没皈依。虽然感觉比从前好一些,但仍心有余悸。请师父为弟子解惑及开示对治方法。 大安法师答:这有什么...

为父母立了消灾牌位,能否消除业障

为父母立了消灾牌位,能否消除业障

问:我悄悄地在寺院给父母立了一个消灾牌位,父母始终不知道(父母反对佛教),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能不能消业障? 答:你能以孝心,给父母立消灾延寿牌位很好。寺院消灾牌位,得大众念佛功德加持,尤其是僧众诵经念...

刚念佛不久的人没助念,能往生西方吗

刚念佛不久的人没助念,能往生西方吗

念佛是长是久,各人因缘善根有差异。但无论他念佛时间的长久,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临命终时,即将要死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跟他讲净土法门,那临命终时遇到净土法门,念佛也能往生,这里不...

峨眉山的神话传说

峨眉山的神话传说

峨嵋山上女娲石相传在上古时期女娲补天的时候一块石头从女娲炉子里掉出来,掉在了峨眉山上,这块石头又高又大直插云霄,因为这块石头直插天穹,所以它链接了天庭与人间,从此天上的神仙不用通过南天门来到人家,这块...

为何要注重回向

为何要注重回向

问:为什么要注重回向? 大安法师答:一般我们做的世间出世间功德,你如果不回向,它自然也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是自然的一个因果,那经过你的心意一放大,它的功德更大。比如你修个善行,布施,你布施了一...

印度佛教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

印度佛教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

印度佛教鼎盛时期是在公元前bai4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公元8世纪到9世纪,佛教逐渐衰败,公元13世纪初,印度人不信佛教。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是印度的部派佛教时期。部派佛教兴起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