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历史与现在

鹿野苑的历史:

“比丘们啊!我忽然心生一念:当我离家求道之时,那五位伙伴曾经陪伴过我,对我很照顾,不如我先对这五人说法吧!于是比丘们啊!我以超越凡人之智,得知五人正住在波罗奈城鹿野苑的仙人林中,于是比丘们啊!我在乌留频罗村住到够了,就开始往波罗奈城的方向行脚前进” ------------巴利文 中部经 第26经


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成就正觉后似乎曾为了如何传法而感到为难。因为,他深知自己所证悟的真理,太过于繁复奥妙,而且也远远背离于世人普遍的渴望欲求,这样的法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于是他想到了昔日同修苦行的五位伙伴。那五位修行者当初离开释迦牟尼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看到释迦牟尼放弃了苦行,跑到河里洗澡,还喝了牧羊女的牛奶粥,便认为他失去了苦修毅力,于是失望地离开了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继续苦修。


鹿野苑的来历如下: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一位国王喜欢打猎。他经常到这片茂密的森林中来猎鹿。为了避免全族覆灭,鹿王决定每天让一头鹿主动被国王猎杀,其它都躲进树林深出。一天,轮到了一头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对鹿王恳求:“我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还没到死的时候啊!”鹿王心生不忍说:“可怜慈母爱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主动代替母鹿前去送死。国王看到鹿王眼睛中充满着悲哀,在了解实情后大受感动:“我是人身,却像野兽一样残忍。你是鹿身,却有着高贵品德。” 国王从此不再打猎,还将此地开辟为一片鹿场,供鹿群繁衍生息。而这附近的林野因为平静自然,吸引了许多修行者在此苦修禅定,因此又被称为“仙人住处”或“仙人林”。


不过佛陀对五位侍者的传法一开始并不是很顺利,因为原先他们对佛陀的印象还在。佛陀耐心的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于是在鹿野苑,佛法传承中最重要的“佛法僧”三宝,开始齐备于人间。随后附近波罗奈城中的一位富豪之子耶舍,在听到佛陀的教法后,十分受用信服,就约了五十五个朋友,陆续来到鹿野苑出家修行,在耶舍的引介下,他的家人也信受了佛法,成为第一批在家修习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于是,世间第一批在家信众也就在鹿野苑出现了。 佛法的巨轮从此在鹿野苑开始推动了,这里是佛法僧出现的源点,是值得世人永恒感念的“法”的故乡。


在接下来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摩犍陀俱提精舍(Mūlagandhaku?ī vihāra)意译根本香室精舍,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玄奘法师来到了这里,他看到“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转法轮处。” 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有4、5层垒叠的寺庙和僧房遗址,说明这里的佛塔和寺庙在历史上被反复修缮建造过很多次。公元1194年,由库塔布丁·艾贝克带领的回教大军如蝗虫过境般扫过鹿野苑,绿教徒们对其他宗教的破坏历来如此,在毁灭性的攻击中,将这片兴旺繁盛的佛教圣地变成了灰飞烟灭的焦黑废墟。经过这样的洗劫后,在印度传承了一千七百年的佛法,被彻底的灭绝。鹿野苑也被人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十七、十八世纪时,当地的居民又把残存的砖瓦石块当成建材一一拆除,只剩下残基渐渐的从地面沉入底下。还是在十九世纪,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带领英国的考古队才重新发掘了鹿野苑。


鹿野苑的位置和现在:


鹿野苑,即 Sārnāth,曾名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约10公里处,


从菩提伽耶到鹿野苑的直线距离是210公里,佛陀当年是徒步行脚的。


左侧是法王塔遗址,右侧是达美克佛塔(Dhamekh Stūpa),右下方是一座耆那教寺院。


遗址公园南面的五比丘迎佛塔(照片的右边)


鹿野苑遗址公园:



鹿野苑遗址公园的入口


达美克塔(Dhamekh Stupa):


“大垣中有精舍,高两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以基陛,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 -----玄奘法师 大唐西域记


遗址公园中最壮观的就是达美克塔。建于公元5世纪的笈多王朝。从塔身残存的雕刻来看,当年曾经雕刻有非常优美复杂的浮雕。由于这些石材雕刻是以强硬的金属固定住而不易拆卸,才使这个塔在绿教的毁灭和后世的风雨中依然能够屹立不倒。1835年康宁汉来此进行考古工作,曾打开上半部的小室,不过没有发现什么东西。


各个角度和时间拍摄的达美克塔。现在存留下的达美克塔高度是33.5米。分上下两部。下部的呈八角状的圆形,八个面上的佛龛原来都安置有真人大小的佛像,如今也是空空如也。


达美克塔美丽的装饰浮雕。有花草、鸟、人物和各种几何图形。最中间大片的几何花纹是由卍字延伸而出的。卍字花纹是印度和古代人类最常见的花纹样式之一,其渊源来自于太阳和弯曲的光芒构成,渐渐演化成符号而成。


遗址公园中僧院遗迹的建筑基座和墙基


阿育王石柱


“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


-----玄奘法师 大唐西域记


1905年,在法王塔遗址北方不远处的僧院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数块巨大的石柱破片,一般认为是阿育王为了纪念佛陀所竖立的石柱。柱身上有一篇以波密文铭刻的阿育王敕文:“居住鹿野苑的修行僧;比丘和比丘尼们,勤于修行守戒。如有人破坏戒律,必将驱离鹿野苑精舍·············”。


有栏杆的亭子就是阿育王石柱的残块


印度境内的阿育王石柱大部分都断裂成残块,一般认为是雷击所致。但更大的可能是入侵的异教徒的破坏所致。其他的阿育王石柱柱头,一般都以单只狮子或动物坐于其上。鹿野苑的这个石柱上面以四只狮子背扛着巨大的法轮作为柱头,充分体现了鹿野苑在阿育王和佛弟子心中无可比拟的地位!!

四狮柱头成了印度的国徽,出现在印度的纸钞和海关关防


后世按原比例的复制品,还少了一个法轮。

法王塔

“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阿育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

-----玄奘法师 大唐西域记

阿育王时期为了推动人们信奉佛教,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千座佛塔。十九世纪在这里考古发现一座古塔的遗址,根据迹象来看,应该是一座覆钵状的古塔,于现在尚存的著名的桑奇大塔是一种样式。可惜经过1754年的拆除后,只剩下基座让后人凭吊了。


从法王塔遗址处看达美克塔。

法王塔遗址


摩犍陀俱提精舍(Mūlagandhaku?ī vihāra)


两千多年前佛陀和五比丘第一次雨季结夏安居的地点,人们建了一座僧院来纪念。和这里的遗址一样,也逃脱不了成为废墟的命运。1931年重建了一座寺院,并命名为摩羯陀俱提精舍,象征着在印度衰微已久的佛教,在此法轮初转之地又重新开始萌芽。两千多年的一个轮回啊。

寺庙正殿中央的仿笈多时期的镀金初转法轮雕像。原像保持于鹿野苑博物馆,非常优雅精致并且奇迹般保持完好的一尊雕像。(我的工作室中也供奉这一块小小的砖雕初转法轮像,是我弟弟从昆明龙泉寺请来带给我,就是这尊塑像的复制品。)

五比丘迎佛塔

在瓦拉纳西往鹿野苑的路上,在鹿野苑公园西南约一公里处,就是传说中五比丘迎接佛陀的地方。小土丘上立着一座八角形的塔楼。

小土丘下包含着笈多时期的一些建筑古迹,而上面的八角形塔楼是1588年贝拿勒斯总督托多摩的儿子哥瓦丹为庆祝蒙兀儿大帝莅临本城,特别加盖了一座蒙古式的八角形塔楼。也展示了印度在受到多文化入侵后所发展出来的多样性的一个面貌。


“愿那征服者,皆与我同行,去除诸败坏。我今已降服,所有之恶习,优波加当知,我即征服者。” --------------------------巴利文 中部经 第26经


“初听闻妙法,心中满欢喜;闻法即断取,听后灭贪欲。觉者无贪爱,排除诸邪见;在此人世间,正志不一般。


如风拂灰尘,比丘离邪念;正观生智慧,智慧生正见。诸行皆无常,实观可觉晓;苦中生厌离,最上清净道。


诸行皆为苦,智慧可觉晓,苦中生厌离,最上清净道。诸法皆无我,智慧可觉晓, 苦中生厌离,最上清净道。


尊佛知佛法,憍陈如比丘;精勤灭生死,净行得圣道。”


------------五比丘中 首先证得圣道的阿若憍陈如长老偈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庄稼长虫应如何避免杀生

庄稼长虫应如何避免杀生

问:我是一个农民,要种地,可是有时庄稼上会长很多小虫。不打农药,影响收成,打了又犯杀戒。请开示如何处理。 大安法师答:谈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这个时代一个很感悲痛的共业问题。打农药也无非就是近百年的历史...

传喜法师:当务之急是忏悔业障

传喜法师:当务之急是忏悔业障

当务之急是忏悔业障 当你觉得有道理,有智慧来决定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造了很多恶业了。 虽然佛教在世界上是以智慧著称的,拯救人类的,但是学佛的人本身自己需要明...

通过满足贪欲的方法,是否能生起厌离心

通过满足贪欲的方法,是否能生起厌离心

问:对于内心狂乱而难以遏制的贪欲,能否通过尽量满足它的方法来生起厌离心? 索达吉堪布答:世间一切贪欲享受都有永不满足的本性,人们越享受欲乐,贪欲之心也会越增长,《广大游舞经》中说: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

用何心修道?

用何心修道?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

大慈大悲聚大爱——全国佛教界持续助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大慈大悲聚大爱——全国佛教界持续助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诸佛之心念,为众生拔苦与乐乃是佛教义不容辞的使命。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之际,全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重要指...

一生念佛很精进,为何不能确信自己今生能往生

一生念佛很精进,为何不能确信自己今生能往生

问:尊敬的大安法师,在您讲的《净土资粮--信愿行》中提到,净土法门往生极乐是活着就能信心决定往生,确信命终后就一定会往生极乐的。我的阿姨修净土法门几十年,很精进,但现在很痛苦,因为正是还没有确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