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伽耶

梵名Buddha -gaya^ 。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 -man!d!a )、佛陀伽耶、摩诃菩提(梵Maha^ -bodhi )、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a^),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n~jana^ ,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梵Uruvela^ )聚落。据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伽耶城于中世纪为婆罗门教徒所拥有,为与婆罗门教徒之伽耶城区别,特将佛成道之圣地称为佛陀伽耶,而与佛陀之生处(蓝毗尼园)、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槃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并称为佛陀之四大圣迹。佛陀入灭后,历代纷纷在此起塔供养,建造精舍伽蓝,虽屡遭毁坏,然迄今尚存多处遗迹。

菩提迦耶(Bodhgaya)是佛教的诞生地。Bodh是印地语中智慧的意思,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源于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因此,菩提迦耶也有了字面上的迦耶城的菩提树之意。

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菩提伽耶是甘地发起无暴力运动的地方,是阿育王成长的地方。

著名遗迹:大觉塔、菩提树、金刚坐

大塔

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梵Mahābodhi -samghārāma )。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二世纪,或谓四世纪。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著称。六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之释文。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另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于唐贞观十九年(645),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现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纪间之缅甸国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 Cunningham)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然今主权仍归印度教徒所有。

菩提树

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Samghamittā )尝以此树分枝移植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后其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金刚座

菩提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据说是阿育王置放于此,以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金刚座长约2.3米,宽约1.47米,高0.9米,其上安置佛陀石像,当前被信徒装饰了鲜艳的布幔;布幔篷架,篷架内放满信徒的鲜花供品。金刚座和菩提树的栏杆外,有两座以圆形黑石雕刻的巨大佛足印。

唐代时,我国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其中,玄照曾驻锡四年,研学俱舍、律仪等,智光亦留止两年,研学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两宋之际,志义、归宝、蕴述等亦陆续至此,于附近建碑、塔等。

石栏

围绕于大塔之处,据传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年左右君临摩揭陀国之王,初时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恶意砍伐佛陀成道处之菩提树;然枝干虽被砍伐殆尽,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之石栏,环绕严护之。或谓从石柱之刻文推之,此石栏应造于阿育王之后。又七世纪初,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梵Karṇa -suvarṇa )之设赏迦王(梵Shaśāṅka )毁嫉佛法,破坏大塔,砍伐菩提树,焚烧其根,数月之后,阿育王之后裔摩揭陀国之补剌拏伐摩王(梵Pūrṇa -varman )兴复之,为防后人再度滥伐,乃筑二丈四尺之石垣以保护之。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惟贤老和尚佛学问答集

惟贤老和尚佛学问答集

1、没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这句到底对不对?禅定中出现景象应如何看待?到底是好还是坏? 答: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没有正见。有正见的修,也就是依照般若的修行作观察,般若主要就是讲无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这个...

成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田野到简阳市龙泉寺调研

成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田野到简阳市龙泉寺调研

7月23日,成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田野、宗教一处调研员唐旭东、宗教二处处长丁长贵一行到简阳市龙泉寺调研。简阳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宗局局长刘荣华、副局长付文会、民宗科科长蒋荔、佛教协会会...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

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坏有关系吗

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坏有关系吗

问:请问法师,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与坏有关系吗? 大安法师答:这是一个比较概念上的问题。那佛法学得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从净土法门而言,落实在深信、切愿、持名上就是好,反之就是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临终...

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问:怎样理解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答:感应道交是净土法门的重要特质。感,是从凡夫众生的层面来看,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是从佛的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为所应之法。能感与所应通过生佛平等的心...

卢志丹居士: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卢志丹居士: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佛门弟子,日常修行出了礼佛外,就是诵经持咒。读诵咒语和大乘经典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忏悔灭罪业的方法。 经咒是佛菩萨渡世之法船,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