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由来

众所周知,普陀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普陀山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却不知普陀山为何成为观音道场。其实,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的。

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来普陀山传教(也有西域来僧),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从现在来看,这些很可能都是海市蜃楼现象)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
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一连三次都是如此。
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观音。
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dá)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如果总担心自己不能往生,是否会真的往生不了

如果总担心自己不能往生,是否会真的往生不了

问:《印祖文钞》说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而《大宝集经如来会》上说:于自善根不能深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不见佛,不见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两者是否冲突? 大安...

善导大师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

善导大师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

问:听有些法师说,善导大师是开宗立教的祖师,是祖师中的祖师,要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 大安法师答: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他的五部九卷建立了净土宗的理论框架;大师修行的精进,感应道交的事...

佛经经典爱情名句

佛经经典爱情名句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一切皆为虚幻。   3.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4.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6....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

舍不得爱情就等于舍不得三界六道

舍不得爱情就等于舍不得三界六道

问: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还仅仅是觉得自己信了?我现在挺愿意马上能去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地方,但有诸乐无有众苦。那么世间的一切,比如爱情,感觉到爱情的痛苦,但又舍不得,我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大安法师答...

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吗

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吗

问:请问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的一种? 净界法师答:钻牛角尖是烦恼的一种,不是业力,那是一种烦恼。诸位知道,这个牛角尖是越钻越小,所以我们经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什么事不要做绝了。其实这个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