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历史文化

据出土文物证实,远在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山上留下足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将普陀山及附近诸岛称为“甬东”,秦朝安期生、晋朝葛洪等人都先后来山采药和修炼。相传汉代大儒梅福曾来山隐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岭山。唐朝佛教盛行,公元九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来山,并得梵名“补怛洛迦”(意即美丽的小白花)。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得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来到普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将岛上所有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于是观世音与普陀山结下不解之缘。因《华严经》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遂被附会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元、明、清各朝都曾对普陀山赐金拨银,进行修缮和扩建。清康熙年间,荷兰殖民者点据普陀山,将寺院焚毁殆尽。后来,康熙皇帝两次拨款修复,到清中叶已拥有三大寺、八十八庵院(中型佛寺)、一百二十八茅棚(小型寺院),大部分建置在岛的东南部。当时山上香火鼎盛,僧众多达三千余人。普陀山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国内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的佛教徒前来此“海天佛国”朝拜的,络绎不绝。直到1945年抗战以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所。这个所谓佛国圣地,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解放后,国家对主要寺院和风景点进行了多次整修,国内外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四季不绝。普陀山现正在修复中,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三大寺、四大庵等二十多个风景点。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学净土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学净土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问:学习念佛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大安法师答:学净土法门的经论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先读净土五经一论,这是所依的根本经典。那么要反复读,我们众生的浮躁的、生灭的心,对这个极乐世界的境界、净土...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问: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答:这个临终的正念,临命终与平时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比较复杂(我们前面讲到的是平常),因为它是一种阿赖耶识的现前。我们平常面对的是一般的烦恼,而临命终...

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该如何抉择

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该如何抉择

问: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持得以往生。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大安法...

观心者得解脱,不观心者沉沦六道

观心者得解脱,不观心者沉沦六道

  人一直在用大脑思维分析外部世界,你有多久没有内观过自己的心了?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心,发现自己起嗔怒、贪心或其它不健康的心思,就要及时察觉,并用更深层的意识去消止这些...

信佛后遇到大病苦,应该如何应对

信佛后遇到大病苦,应该如何应对

问:请问法师,对于一些信佛的人,信后遇到一些大的病苦,应该如何应对比较好,比如念什么经,或者做法事超度可以吗? 宏海法师答:首先要生忏悔心,因为病业它还是有因果的,再一个我得先说一下哈,我们一定不要把...

往生是死了的意思吗?往生和死亡的区别

往生是死了的意思吗?往生和死亡的区别

往生和死去有什么区别,往生不就是死吗?   往生跟死去两个名词,是站在不同的人生观来讲这个话。我们站在断灭见的角度来讲,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死去了就等于是没有了;站在佛教的人生观来讲,生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