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千古未解之谜!能看懂的人极少!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数千年来,高僧大德、善男信女、 王者将相,无不对五台圣地仰慕之至。 

今天,五台山也依然是很多人心中向往的圣地,然而我们生逢末法,障深慧浅,即便来到五台山,也难以见到佛菩萨的真面目、难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读经典,以期自身得文殊菩萨加持,开启般若智慧,深悟佛法实义。

五台山的千古之谜:

前三三后三三

金色界里月,五台山上雪。

云端狮子儿,空中霹雳舌。谁识饮牛翁,原是甘露灭。宴坐金刚窟,似踞猛虎穴。玻璃一盏茶,聊清烦恼热。借问窟中多少人,前后三三非浪说。这是明末高僧憨山大师文殊赞其中的一首赞偈,说的是文殊菩萨在金刚窟对唐朝无著禅师显圣的故事。

唐大中初年,无著文喜禅师,一路云水,前往五台山华严寺去朝拜文殊菩萨。

刚入五台,途经金刚窟,他忽然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正观望间,一位老翁牵牛而来,邀他一同入寺。

走进山门,老翁呼唤侍者均提迎接客人,一位童子应声出迎。

老翁松开缰绳,黄牛乖乖地跟随童子而去。文喜禅师在老翁的引导下,穿过雄伟的大殿,绕过高大的阁台,来到了法堂。

老翁端坐在禅床上,指了指面前的蒲团,让文喜禅师坐下。

老翁先问:“你从何处来?”

文喜禅师说:“南方。”

老翁便问他:“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文喜禅师回答:“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老翁又问:“多少众?”

“或三百或五百。”

文喜禅师答了之后,接着反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老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文喜禅师再问:“有多少众?”

老翁道:“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禅师不解,刚要开口请教,老翁呼唤童子送茶,并端来一盘他从未见过的酥酪。

文喜禅师品尝着茶与酥酪,心地豁然开朗。

这时,老翁拈起玻璃茶杯,问道:“南方还有这个吗?”

那时,玻璃是佛教所说七宝之一,乃珍奇之物。

文喜禅师摇摇头说:“没有。”

老翁又问道:“既无,平常用什么吃茶?”

文喜禅师无言以对。

太阳西沉,日光将尽,文喜禅师站立起来,向老翁合十施礼说:“天色已晚,我可否在此挂单借住一宿?”

老翁说:“你尚有执着心,不能在此留宿。”

文喜禅师赶紧表白,说自己已经破除了执着。老翁问:“你曾受戒否?”

文喜禅师说自己受具足戒已经多时了。然而,老翁却说:“你若是没有执着心,又何必受戒呢?”

文喜禅师无话可说,只好告退。童子均提奉老翁之命,送他出门。

文喜禅师问:“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童子均提突然高喊一声:“大德!”

文喜禅师答:“是。”

童子均提禅意凛冽地反问:“是多少?”

文喜禅师又一次感受到滚滚机锋像大海浪潮一样扑面而来……

文喜禅师隐约感到,这老翁与童子非同寻常,便问童子:“这里是什么地方?”

童子均提答:“这里就是金刚窟般若寺。”

般若,即大智慧,而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

文喜禅师此时恍然大悟,那位老翁,就是文殊菩萨!当面错过,不可再见。

他连忙稽首童子,祈求临别留言。童子随即说偈曰: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言毕,童子均提向文喜禅师身后的金刚般若寺一指。文喜禅师急忙回头,那座雄伟壮丽的寺院早已不见了踪迹。

等他回转身,那均提童子也不见了踪影。

千里为君来,当面不识君。文喜禅师忽然感到头顶的天空之中,五色祥云之上,文殊菩萨乘着金毛狮子缓缓而过。然而,等他再次抬起头来,一片白云自东方飘飘而来,将一切覆盖得无影无踪。从此,“前三三后三三”成了一则著名公案。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神通是什么?神通是怎么来的?

神通是什么?神通是怎么来的?

  神通是什么?什么是神通呢?简单地说,『妙用难测为神,自在无碍为通』,这个就是神通的定义。那么,神通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很多人也许不瞭解,有些不学佛的人会特别好奇。   大家千万不要把神通...

祖语理解断章取义,犹如杀人不见血!

祖语理解断章取义,犹如杀人不见血!

某些弘扬净土法门人,常常喜欢举蕅益大师的一段话来‘教导 ’浄土修学行人,其语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上述言语,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其...

当生了生脱死的最好方法

当生了生脱死的最好方法

问:我现在得到一部佛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书上说有中阴教授解救法,念21遍经题就能自度度他,往生净土,这是真的吗? 大安法师答:我们学习佛法首先学七觉分,七觉支分告诉我们的第一...

人死后为何要为亡者做功德

人死后为何要为亡者做功德

问:人死了以后,家属在七七四十九天内还要吃素念佛,做种种功德给亡故的人是什么意思呢? 答:亡故的人如果是确已生西的,那家属在四十九日内吃素念佛做功德给亡人,一方面能增高他品位的等级,另方面家属中每个人...

持守戒律之人常身心欢喜

持守戒律之人常身心欢喜

  忙碌了一天,你是否渴望睡眠能够安详自在?怎样才能减少烦恼和忧愁?持戒是学佛、修行的底线和根基,佛陀在圆寂前教导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法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通过持戒修...

还寿生、打吉祥还债等是否如法

还寿生、打吉祥还债等是否如法

问:寺庙里面所做的佛事,如超度、还寿生、打吉祥还债等是否如法?我们是否可以做? 大安法师答:什么叫佛事?佛事是能够让众生来觉悟圆成我们自性本具的佛性、就路还家、了生脱死的事。这才是做佛事的本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