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正念、正思惟与正忏悔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正念:合佛正法的忆念(如有好参谋),以成就心之所用。其依据主要是《八大人觉经》之开示,内容包括:无常、少欲、以慧为业、精进(破四魔)、济贫(平等心)、多闻(渡痴)、守戒、发菩提心。其方法内观照这些开示、深入了解,并在心清净时不断念诵,以成为内心记忆,使其充满善与智慧。 (二)正思惟:合于佛正法的思考、思想。要以正念为所依,这是「主帅」自心作主之事。要修禅定、智慧,使第六识坚固,乃至不受业力、外力干扰(如因果、怨气)等的影响,尚能以佛法的空慧、佛经或定中所知的佛智慧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此为迈向「自觉圣智」之路。笔者认为更重要者要「信佛」、「供佛」、「求佛加持」消自心业障,努力诚心忏悔,以解决累生宿债(包括因果、怨气、情缘等),以此作为成就善思惟的大助缘。 (三)要修「自觉忏悔」,为随顺众生之故。法界有公平正义的问题,众生之间的纠纷,有法界公平正义的如来在判决,有公平正义执行者,依判决在执行,在 「相的世界」中,众生皆不得违背。因此若有欠债,不能如同外道用「法力」来驱赶、维护、逃避。这是逃不掉的,终有一天要付出更重的代价。佛教的方法就是诚心忏悔、求忏悔。忏悔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二: (1)不相信。 (2)认为大家都有错。 若有此二心,则忏悔不能成就。有第二种心,则无法诚心忏悔,因为认为对方也有错,由此产生怨气之故。若要能得忏悔大成就,则要诚心忏悔:「一切过失我承担,千错万错皆我错,愿向诸佛诚忏悔,愿向大德求原谅。」此自承过错皆在自己叫「自觉忏悔」,此为高果位菩萨步向自觉圣智之路。因为凡夫分你我,不知一切法因缘和合所生(即尘根识和合),是自心妄想所成(见《楞伽经》),故一切法之好坏、美丑、善恶皆自心妄想所生,故怨气、因果亦自心所生,故所造成的伤害也来自自己,故要自觉,向菩萨忏悔,不能像凡夫,认为过失是对方所生!分别你我的忏悔是凡夫的忏悔。 一个修行者要常以无偏公正之心内观,若发现自己心中有: (1)不平、不满 (2)怨天尤人 (3)怨同修、亲友 (4)逃避、不愿面对亲友 (5)骄慢、看不起他人(不论低贱、高下) (6)心不得长夜安乐、轻安自在 若有这些心就要努力观照原因或求善知识,然后做「自觉忏悔」。如此修行才会有成,否则就算到高果位,也有退转的可能。以下说明自觉忏悔的例子,例如有人骂你。则此音声(尘)经你耳根到耳识,再到第六识与第八识,采取过去之记忆,故由第六识判断此为「骂」,决定是否「骂」者是你自己的识用与记忆,不是他人,故由此打人伤人的主要原因是你自己!故「千错万错皆自己错」,要自觉忏悔,以随顺众生,使其离苦得乐,此为菩萨之悲心!另外一个例子,例如你起恶念,则也要自觉忏悔,因为此恶念是你自心所生,违背佛的教导,不知如幻、不知慈悲。 律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它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称为四分律宗。四分律亦称《昙无德律》,系古印度上座部法藏部所传戒律。佛陀入灭后一百多年,法正尊者采用上座部... 问:念佛,是佛教里最普遍的修持法门。听说大师年轻时即对念佛法门很有心得,请和我们谈谈,念佛应该如何念?念佛又有什么功德呢?答:在佛教里,念佛法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道尽。《僧事百讲》当中... 世间的一切是不是都是无常的?人的生命即使再长寿相对于宇宙来说也是十分短暂的。无常是佛教极为重要的思想,人的生命就如风中的火烛,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熄灭。如果你接受无常,你的心将变得宽阔开放,... 三宝佛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 释迦牟尼佛: (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 问:虽然听了念佛法门,但不确信自己是否有往生的缘分,缺乏往生的强烈意愿,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答:遇到了净土法门是非常难得的因缘,如果没有在千百万劫中供养佛陀,不会遇到这样的妙法。因此听闻此法后,大家一... 都说鹿野苑很美憧憬着亲自体验一下日子过得好快转眼之间就到秋天了虽然为了生活每天忙的不可开交还是决定抽空去玩玩给心情放个假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路上景色如画秋天的颜色——五颜六色的大山潺潺流水的小溪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