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录

(修行篇)

1. 若专注受持于一部大乘经典,加上信愿行,可渐渐与佛菩萨相应,如潜心专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念到和地藏王菩萨感应道交,往生时可蒙地藏王菩萨接引。

2. 心性要转正,要提升,世上的事物相才看得清楚,凡事无绝对,时时都在变,修行者也时时都要接受考验。

3. 人要活得好,活得有意义;活得长若无修行的话,只在消磨福报,故应以积极乐观、努力渡众来面对人生。

4. 对自己的期许高是人之常情,不足的地方要努力补齐,人没十全十美,但可力求完美。

5. 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要转念,要忘掉,有时是一种成长的历炼,没有这些磨炼,他日将无法承担重任。

6. 正法是教人自立自强,要念经,要修行,不是通通都交给佛菩萨处理。如同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考试时则要学生自己做答,若老师还帮忙写答案的话,那学生要做什么呢?

7.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修行人更应如此。

8.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如如不动,不要看到影像或是别人说,就认为是真的,要用智慧去判断,以免被牵着走;修行若心性不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遇上外道,长期耳濡目染下,就会被拉着走。

(业障篇)

1. 事情的发生不一定是因果的问题,只是因果占大部份。

2. 跟不信困果的人说因果,要有耐心,别一遇到挫折就退缩,这须要时间;与佛法有缘之人说法,则较易使其契入修行,就是因为对方能够了解并相信因果,这有时系其过去世有修行之故;渡众,信佛法因果的要渡,不信佛法因果的,你更要渡,这如同选举一般,拉对方的人一票,等于自己得两票,功德更是殊胜。

3. 「无债一身轻,有债不安宁。」若过去世有结恶缘,今世就要尽力化解,莫带到来世,要多结善缘,以后才会越来越好。

(福报/补功德/祖德篇)

1. 福报若享用过多,灾难就会跟着降临,故要努力修行,积善修德,福报才会源源不绝,不能只是节流,更要开源。

(家庭/感情篇)

1. 凡事要以家庭为重,若家庭没顾好,钱赚再多也没用,也是缺憾。

2. 万事随缘就好,无嫁无娶无烦恼(台语),让小孩自己选择自己的婚姻,不用替他们操烦。

3. 先找工作,再谈婚姻,生活稳定后,才能够照顾家庭。

4. 薪水高低并不能代表一切,若面临抉择,还是要以尽孝优先。

5. 父母可依小孩的兴趣去建议学科或学系,并让其自行决定,如此一来小孩较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避免阻碍子女的适性发展。

6. 父母教导小孩,除了学科弱的地方要加强,使其有全方面均衡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导正小孩的思想,加强因果观念。

7. 品德比成绩重要,要让小孩多去历炼,走过路,吃过苦,才能成长。

8. 打工是出社会的前置作业,入社会的前哨站,能学习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所以说工作环境是历炼的好场所。

9. 小孩的成长期是最重要的心性雕塑期,若不及早教导,等长大了心向外飞去,要想再将其心性拉回来,就不容易了。

10. 即使与父母有因果上的相欠,但因果归因果,为人子女仍应尽孝道,那是做人的根本。

11.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要两个人互相了解、包容缺点和欣赏优点,这样的感情基础才能稳固;否则,犹如沙上筑高塔,不牢固。

12. 感情的培养与增温,是要慢慢来;人本平等,选人要注重人品、德行与内涵,学历高低与否不代表人的一切。

(外灵/冲犯/魔性篇/被下符)

1. 消魔性时,若每个阶段的经文数减少不多,一是心性提升较慢,二是佛菩萨的考验;本世好好消掉魔性,来世较不会再犯;消到遇事时能虚心接受,则表示魔性消得差不多了。

2. 魔性就是过去世贪、嗔、痴、慢、疑很重,若过去世是古代员外,有钱有势,因魔性重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诩为土皇帝,就容易造业无数。

3. 灵和人一样,有佛也有魔;有魔性的人容易情绪暴冲。

(社会环境/其它篇)

1. 目标是要靠自己去设定,自己去打算;什么都不想做,这样是不行的。要自己去制造机会,把握机会。

2. 当老师将学生教好,是本分;用自己工作之外的时间付出,则是功德。做好本份之余,也要兼顾自身家庭,把小孩子教好,做好时间分配。多念经可提升智慧,自然知道如何去做,可渐渐地将事事都圆满无碍。

3.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价值观不一样,口头承诺不可靠,因人的感情会起变化。不论做什么事,交情是一回事,但现实面仍要抱有最坏的打算,所以白纸黑字写清楚,不要和稀泥,日后有争议时,对双方都是保障。

 

点我:

相关文章

我诵持大悲咒的三年,亲证真的灵验无比

我诵持大悲咒的三年,亲证真的灵验无比

九四年前我接触佛法,一读《金刚经》,深合我意,马上就发心皈依。但是我对吃素一说,颇为不解,既然《金刚经》说,万法唯名,应无所住,烦恼皆因执着,放下随缘即得自在,为...

宋道发教授:周敦颐的佛教因缘

宋道发教授:周敦颐的佛教因缘

周敦颐的佛教因缘 宋道发 引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 安忍品62、善愿恶誓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 安忍品62、善愿恶誓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62、善愿恶誓  久远之前,在大海边住有一双头共命鸟,它们共用一个躯体,却长有二首。一只名为有法,一只名为非法。有次当...

癌症病人的劝诫

癌症病人的劝诫

我出生在皖北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原本是一个勤俭节约、懂事好学、尊老爱幼的好孩子。父母含辛茹苦地供我读书,后来我考上了青岛的一所大学,从此离开了家乡,开始了18年的城...

做人得好好活​着

做人得好好活​着

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明白,什么才算是意义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干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一件事,有没有意义,并不在于这件事的大小。任何一件事情...

高僧挑水为何不挑满?

高僧挑水为何不挑满?

  有一次,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