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请问堕胎是诵哪一部经比较好?

问:「帮助流产的人,请问是诵《地藏经》或哪一部经为好,需诵多少遍或多长时间?」

答:堕胎,这个问题严重了。堕胎是跟人家结非常深重的冤仇。这一个神识来投胎,他跟你过去生中有缘分,这是佛在经上讲的,四种缘才到你家里来投胎,这四种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个关系,他不会到你家来。你想想看,如果是报恩来的,你堕胎,把他杀了,恩变成仇,下一次再来,他是来报仇来的,他就不是报恩。如果是报怨而来,你杀了他,仇恨再加仇恨,这怎么得了!所以这桩事情,非常非常可怕,愈想愈恐怖。为什么今天社会这么动乱、天灾人祸这么多?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众生共业所造的,我们一定要知道。

为了要解除这个冤仇,你念《地藏经》、《金刚经》和《无量寿经》都好,给他回向;诚心诚意的念,希望能化解。要念多少部,那就是你自己决定。你觉得念多少部才能化解这个冤仇?我们一般想的,总是一千部到三千部,看人家答应不答应?人家不答应,还是没有办法,所以这看对方答不答应。但是我们想,能够到一千部到三千部,这个冤仇应该是可以化解,这要诚心诚意念。如果一天念一部,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一天念三部,三千部大概三年可以完成,这个事情我们要好好的去想想。

问:「关於曾经堕胎的人,知错之后,请问要怎样做才如法?」

答:这个问题在现前社会,无论是在外国、中国,都非常普遍。我们也曾经在讲席里头说过多次,这个罪过非常重。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家人过去的缘分都很深,佛说有四种深厚的因缘才会成为一家人。这四种缘,第一种是报恩,过去生中於他有恩德,这一类大概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孝子贤孙,禀性非常纯厚。如果堕胎杀他,这个恩德就变成仇恨,仇恨很难化解,确实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如果不接触佛法,这个事情确实是麻烦,这个结解不开。我们接触佛法之后,才知道这个问题严重,如果不接触,我们也不知道。这是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我们做错这个事情,现在学佛知道了,就要想办法化解。

化解最有效果的方法,是依照佛教导我们的方法修行,我们将修行真实的功德回向给他。单单念回向偈,没有什么多大用处,你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你的功德在哪里,你拿什么功德去庄严佛净土?你一定要修积功德,将这个功德回向,那才管用。我们依照佛的教诲,认真修行,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有用处。

无论是报恩也好,报怨也好,报怨是报仇的,你把他杀掉,仇恨更深,所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跟这些人要把冤解开,不能够再结。如果是讨债的,我们把他杀掉,债还是欠在那里,又加上命债,这个麻烦就大了,不但欠钱,还欠他命。他是还债的倒还好,他是来还债的,但是你把他杀掉,又跟他欠上命债,这个事情一定要知道。

我们修积一切功德,平常做一些善事都可以给他回向,而且把不可以堕胎及堕胎所遭的严重后果要告诉别人,帮助别人千万不要犯这个过失,这是很大的功德。劝一个人把堕胎的念头打消,就是救人一命,佛家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功德很大,所以要多劝人,多把这个道理说给人听。冤冤相报这个事情麻烦,不可以做这个事情,依照佛法修学,这就如法。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净空法师: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一饭之恩,古人必报,报即无力,心必铭感,念兹在兹,不可或忘”。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不但是教导我们,而且做给我们看。“《智度论》曰,受恩不感,甚于畜生”,这是佛经上...

宣化上人: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出家人下

宣化上人: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出家人下

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出家人下地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居士们供养出家人,切记莫生贪心。好像你去护持一个法师,我去护持一个法师,令出家人分开,不能同住修行,这...

净空法师:一切随缘,不要攀缘。多事不如少事,少

净空法师:一切随缘,不要攀缘。多事不如少事,少

1.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2.莲池大师教给我们,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攀缘,决定...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百喻经卷下》62、病人食雉肉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病得着实厉害。良医诊断了一下,说需经常吃一种雉肉便可以治愈这病。而这位病人买了一只雉,吃完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后来见着了他,便问:...

信愿法师:静默无言,响彻十方——母亲张秀芬往生

信愿法师:静默无言,响彻十方——母亲张秀芬往生

【念佛感应录】静默无言,响彻十方——母亲张秀芬往生记2019年农历九月十七日16点16分,我的母亲安然往生,终年80岁。母亲往生后,一方面我久悬的心终于落下了地—...

怎样沟通引发无限的能量?

怎样沟通引发无限的能量?

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以前曾听一些出家人说过: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