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名词解释)

\

佛子(佛教解释)

  佛子,是阿罗汉(arhat)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brahma^),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所以名为声闻)而生,从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了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的大业,所以名为佛子,是至高无上的尊号。一般由朝廷加封。最尊者称“佛子”,次者尊“国师”,再次最为“法王”。

释义

  (梵buddha-putra、tatha^gatasya putrah!,巴buddha-putta,藏san%s-rgyas-sras)

  信受奉行佛陀教法的人指信受奉行佛陀教法的人︰与法子、行者同。《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正9.10c)︰'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吉藏《法华经义疏》卷五释之云(大正34.513c)︰'悟解一乘,堪绍继佛种,始为真佛子。'

佛称众生

  佛称一切众生为佛子︰如《法华经》〈譬喻品〉(大正9.14c)︰'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在《法华经义疏》中,吉藏设立二义,说明佛子的义旨。此二义即︰(1)众生与佛子同源,众生本性清净,佛子亦然;(2)诸佛之护念众生,如父母之念子,所以称众生为佛子。《华严经大疏》

  《华严经大疏》说佛子有三种︰一切众生是佛子,但凡夫是外子,声闻、缘觉是庶子,唯菩萨是真子;此乃以世俗伦理之譬喻贬斥凡夫与二乘。

菩萨戒者

  受持大乘菩萨戒者也称为佛子,但一般不用于自称,属于敬辞,国师以上称佛子,国师以下称法王︰所以《梵网经》或《菩萨璎珞本业经》等,常以'佛子'称持戒者。而四分律宗则根据《四分律》之序文中有'如是诸佛子'与'佛子亦如是'等语,作为该宗分通大乘之佐证之一。

相关资料

  ◎附︰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四节(摘录)

  佛子,是阿罗汉(arhat)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brahma^),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所以名为声闻)而生,从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了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的大业,所以名为佛子。经中或称之'佛之爱子'。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解说为(大正8.562b)︰'须菩提为随佛生。随何法生故名随佛生?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须菩提(Subhu^ti)是著名的圣者,被称为随如来生。如来是从如(tatha^)而来︰须菩提是随顺真如而行的,所以名为随如来(佛)生。阿罗汉,古代是称为'佛子'、'胜者之子',或'如来之子'的。在'佛子'中,有如来的长子,如《杂阿含经》说︰'汝(舍利弗)今如是为我长子,邻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在佛经中,每以轮王(cakra-varti-ra^jan)的正法化世,比喻如来的出世法化世。轮王的长子,有继承轮王事业的义务,也就用来比喻舍利弗(S/a^riputra)的助佛扬化。由于舍利弗在佛涅盘以前就涅盘了,所以释尊的荼毗大典,结集经律,由摩诃迦叶(Maha^ka^s/yapa)出来领导,摩诃迦叶也就以轮王长子为喻,表示自己是如来长子了。

点我:

相关文章

信愿法师:车祸身亡助念得生

信愿法师:车祸身亡助念得生

【念佛感应录】车祸身亡 助念得生朱必发,男,湖北省潜江市财政局工作,我们同事。二○○五年六月二十一日晚上散步时,不幸被汽车撞死,终年四十四岁。当时头部开...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助念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助念

关于助念 有人认为助念是靠外力改变善恶果报,有失公理与正义,因此助念是邪见。且人尚未死亡就劝人往生有杀生之嫌。对这些问题,个人的看法如下: (一)正确的助念应...

宏圆法师:念佛不为人天福报,只求往生极乐世界

宏圆法师:念佛不为人天福报,只求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纯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希求后一世的人天福报,不要说一般尊贵家的福报,就是转轮圣王、大梵天王的这种福报,我们也不能...

大安法师:临终助念的时机该如何把握

大安法师:临终助念的时机该如何把握

问: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断气之后,智慧高出断气前的九倍,等他断气后再进行助念比断气前更容易搞定。那临终助念是在断气前进行?还是等他即将断气之时或断气之后,再进行助念...

人生最​宝贵的是平常心

人生最​宝贵的是平常心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事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破放下,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

净空法师:有人觉得生活无意义,只求早日往生极乐

净空法师:有人觉得生活无意义,只求早日往生极乐

修学,问题、障碍总是很难避免,原因是我们对於理论、方法、境界知道得不够透彻,所以疑虑自然就免不了。昨天有一位同修来告诉我,他深深感触到世间的灾难太多,也感觉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