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果】-佛果是什么

佛果(佛教解释)

  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之位至无上正等正觉之位。证得佛果之因,称为佛因,即指一切万行之善根、功德;又人名。(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参谒五祖山法演禅师而受其印证。宋徽宗敕赐“佛果禅师”之号。

概况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

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二惑,力求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

  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瞋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瞋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

  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⑴、色界取:色界的贪。

  ⑵、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⑶、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⑷、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⑸、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⑴、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⑵、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点我:

相关文章

现代因果实录:改造命运的方法

现代因果实录:改造命运的方法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明朝进士袁了凡先生就将其亲身的实践经历写成《了凡四训》,激励了无数后人用佛教正确...

净空法师:不生气的好办法!

净空法师:不生气的好办法!

1、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世间都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每天多念几遍,一切莫当真,否则吃亏上当就是你。2、有人对你发脾气,不要对立,不...

海涛法师:挑战

海涛法师:挑战

  在一个国家里,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全都素行不良,无恶不作。佛陀知道这个情况,便要众弟子运用智慧教化众生,使他们弃恶从善。  佛陀问:「谁愿意到那个国家去渡化全国人民呢?」  目犍连对佛说:「...

佛教业障是怎么来的?

佛教业障是怎么来的?

在大乘佛教中,位处于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以“行”著称,被人称作大行普贤菩萨。除过“大行”,普贤菩萨以发十大愿而出名,被世人称之为十大愿王。在很多佛经中都对普贤菩...

呷绒多吉上师:胡乱打坐很容易得神经病

呷绒多吉上师:胡乱打坐很容易得神经病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70)理解了佛法以后修入定很好的。我们都喜欢打坐,如果什么方法都没有,没有窍诀,你没办法打坐的。打坐本来是好事,但有时候对你来说也不一定是什...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背还疼痛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背还疼痛的因缘!

  一天,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来到阿耨泉水边,除了阿难以外,其他人都是具足六神通的大阿罗汉。这时,佛陀向舍利弗说:久远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罗阅只,当时国内正举行一场盛大的节庆,与会大众中有两位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