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是什么?什么是四念住?

四念处是什么?什么是四念住?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是指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是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四念处的目的在于用观照身受心法而发无漏智慧,也就是禅宗六祖的「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实则重于慧解脱,所以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都是无漏慧的功能。大悟彻底,便得五分法身,名为涅槃妙心,又名正法眼藏。由此可知中国禅宗的禅修特色,无异就是四念处观的日用化与普遍化,把高难度的修行方法,转化成或动或静、任何时地都可灵活使用的修行方法。

「身受心法」四种观想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恆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沉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恆的。永恆感从哪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哪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恆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捨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髒、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里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捨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製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唸唸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恆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恆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信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后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像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进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椿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哪里呢?哪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係,「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点我:

相关文章

解缚捆住自己的绳子

解缚捆住自己的绳子

  编者按:从禅宗来看,初祖达摩和二祖的公案叫“安心”,二祖慧可传法给四祖的公案叫“忏罪”,三祖给四祖传法的公案叫做“解缚”,看着公案就能得到启发,佛法里说的一法通,万法通,不用名师来指点,公案就...

放生并非要“挑日子”,随缘放生的功德更殊胜!

放生并非要“挑日子”,随缘放生的功德更殊胜!

放生是好事,感应不可思议。放生要随缘,不要刻意,不要去跟人家说我明天放生,你多抓一点鸟,多抓一些鱼,那你就大错,你就害生,就不叫放生了。然而,时下放生规模越来越大...

海涛法师:善有善报

海涛法师:善有善报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人家,与妻子、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媳一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天,佛陀与阿难经过他们家门前。佛陀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大门,便对阿难说:「这家人前世种下善根,但不知今世如何。...

生气骂人果报很严重,你一定要记住

生气骂人果报很严重,你一定要记住

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你就麻烦了,你...

净空法师:能否把佛菩萨形像名号印在衣服上?要看

净空法师:能否把佛菩萨形像名号印在衣服上?要看

『缯彩、幢幡』是一些装饰,就是以丝绸的这些制品供养佛菩萨,庄严道场,我们现在讲是张灯结彩。新加坡国庆快要到了,每一条街上张灯结彩,就是这个意思。「幢幡」这是供养具...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救物延寿 广生益算杨序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救物延寿 广生益算杨序

  放生现报故事集 印光大师鉴定  2、广生益算杨序  宣和间,富商杨序,年二十八,梦神告曰:子逾旬当死,能救活万命可免。序曰:大期已追,物命至万,未易满数。神曰:藏经云,鱼卵不经盐渍者,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