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财富赚钱,首先要用慈悲心散财

对于财富,大部分人都希望拥有越多越好,大家都喜欢积累自己的财富,然后花钱享受生活。大家对于怎么赚钱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市场上冒出很多关于如何获得财富的书籍和课程,而只有极少数的人从这些书籍和课程中受益。翻开这些书籍,你会接触到很多思想观念,似乎觉得说的都很对,但是你永远在找下一本书籍介绍如何创造财富。如果你的思想观念还没纠正过来,那么将会永远被这些书籍和课程忽悠。佛陀在几千年前已经告诉我们财富来源于布施。获得财富的根本在于布施,至于怎么推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开发客户,还是投资技巧,那是属于术的层面。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我们即使积累再多的知识,都是逃不过因果。我们要收获苹果的果实,就要播下苹果的种子,这是正因,阳光、水份、土壤只是助缘。财富的种子是财布施,财布施又分为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就是我们付出体力、劳力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外财布施就是用我们的财富物质去利益众生,不管是内财布施还是外财布施,发心利益众生才是关键。

大家都非常关心哪些项目赚钱,哪些投资盈利高,而对于如何用钱利益众生,很少人会想过。大家都希望积累足够的财富,然后花在吃喝玩乐,个人享受上。另外有些人为了求财,会去寺庙拜财神,祈求财神保佑他能够发财致富。我们的财神代表之一,范蠡,大家都很敬仰他,但是对于他如何发财背后的因果却一无所知。范蠡当年富可敌国,并且做到三聚三散。而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有人会认为他有经商的头脑,而真正让他致富的根本原因是财布施。因为他将财散出去利益他人,所以广结了很多善缘,同时因为舍得为他人付出的这颗心,让他经商能够站在他人利益、大众利益的角度来思考,从而让他经商有很好的长远思维和全局思维。钱有四条腿,你追它,它跑得比你快,而只要你有福德,钱就往你身上聚,能够聚集到财富的人,必定是善于用财富利益众生的人。另外有些人观察到社会有些人非常吝啬,却很有钱,就怀疑“财布施得财富”这句话,其实他人的吝啬,并不代表他过去没有利益过众生,第二,有些人的阴德,你是看不见的,有时候,有些人表面吝啬,但是他愿意帮助受苦受难的人,第三,有钱并不代表他能留住财富。人拥有财富时,不惜福修福,那么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些财富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散出去,如得一场大病,遇到官非,被人骗取等。有些人认为钱是自己辛苦赚回来,其实是你有这个福报,你才能获得财富,否则即使你很卖命工作,也是过着贫穷的日子。而且富贵修道难,人财富丰足时,往往会过奢侈的生活,从而追求个人享受,这样服务他人的意识就会变弱了。到了一定的时候,身上的财富也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流失掉了,而且再想获得财富已经变得相当困难,因为福报小了。所以能获得财富是一回事,能否留得住财富是另外一回事。

要想获得财富,先要学会以慈悲心散财,慈悲心散财就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财富。你用财富帮助很多人,为他人创造价值,那么他人也会给你带来利益价值,这样不久财富又会回到自己身上。付出永远保持利益他人的念头,能让我们的行为产生善的力量。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送出去是善的,对他人有益的,回到我们身上的当然也是有益的。可是有些人认为送出去给他人,自己就会少,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拥有一百万,布施五十万,身上的财富就会少了五十万。而事实上,你布施出去的,只要你放下了,会在你预想不到的时候,成倍回来。而且越是保持这颗慈悲心去运用财富,那么财富不会因为你送出去了而减少,它会在某个因缘成熟的时候,加倍回到你身边。

用财富来有智慧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穷苦的人、有难的人、广行善事,多积阴德。

 

点我:

相关文章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佛教与孝道文集: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业露华 孝,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它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是中...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佛门的戒律非常重要。古大德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一切经分为戒定慧三学,戒是规矩,守规矩就得禅定。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全是修禅定;离开了禅定就不是佛法。禅定起作...

净空法师:现在的女孩活得​很可怜

净空法师:现在的女孩活得​很可怜

堕胎的女孩子1、现在有很多年轻女孩子堕胎,果报在哪里?肯定在新型的堕胎地狱。你到那里去的话,每天堕胎,一天堕一万次,就给你受这个罪。2、堕胎是杀人,造这样的恶业,...

邪淫的因果与福报的关系

邪淫的因果与福报的关系

自古就有句俗话“万恶淫为首”,很多人很困惑:淫真的那么可怕吗?难道淫比杀人、放火、抢银行还更可恶?况且“性”乃人之天性,为什么要去压抑甚至泯灭它呢?其实,“万恶淫...

【定力】是什么意思?如何增强定力?

【定力】是什么意思?如何增强定力?

定力是什么?定力的意思  定力,破除妄想的禅定之力,不被物转,能转一切物,佛教五力之一。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意...

怡僧法师:佛教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怡僧法师:佛教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佛教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一般人们只知道,修行就是念佛往生西方。其实这不是佛教的本意,佛教的本意是让我们见性成佛。往生了净土还得修心,见性然后成佛。从一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