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正因为明白了一切都是虚幻的,执著也渐渐少了,慢慢地明白了息灭烦恼的办法。这就是苦集灭道“四谛”。 “谛”的意思是真实不虚、如来亲证过的真理。佛成道后,在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这是佛初转*轮时宣说的真理。《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轮。”《涅槃经》卷十四中说:“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苦谛是苦的原因是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一切有为法都是苦的,故佛经中认为众生有无量的苦。佛经中常说的苦有三苦和八苦。三苦之中,一是苦苦,由逆缘引起热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故名苦苦;二是坏苦,即使有了顺缘,那世间诸多安乐也会分离朽坏,由此引起的热恼之苦叫“坏苦”;三是行苦,因为人会生老病死,世间万物都在刹那变化而不能把握,由此无常而生的苦恼,便是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明析苦的原因,集是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才感招了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只有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消尽三界结业烦恼,才能永无生死患累。 道谛的“道”便是由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共有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四念处、四正断,或四正勤、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或七菩提分、八圣道、八正道。 四谛有两重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由于我们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招了有漏的苦果,若是我们由修有漏道因而证灭谛则会达到涅槃寂静。《涅槃经》卷十二云:“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 大手印是佛教中超越的智慧,它不是空中楼阁。它其实融合了小乘、大乘和密乘的所有智慧。在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的修炼中,提倡“外修身闻戒,内修菩提心,密修金刚禅”。任何不注意实际行履的所谓超越皆是空中楼阁。 各种因缘聚合无常是苦的原因,产生热恼痛苦便是苦。发现“苦”,观出生命中间的苦、痛苦,一切都是苦。 当我们发现各种事情都是因缘聚合而成,就体会到“集”;当发现了“集”时,就自然明白了如何息灭烦恼,而进入“灭道”;而“灭”的过程就是修道。用正确的修道方式是可以息灭诸苦的。 “修道如行路,慧体伴吾行。”行道就好像走路,但是在走路的同时要有智慧陪伴,就像你得一直记得自己要到哪里去。走着走着,暖法就出现了。 等到暖法也修到圆满的时候,修行就上升了,会出现顶法。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 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段话是...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觉悟的佛,法名为「一切度王」,降到人世讲说法要。这时群众中有两位和尚,一位名叫「精进辨」,一位名叫「德乐止」,他们一起到一切度王的座前听闻法旨要义。这精进辨就是后来的佛陀... 一天,观音菩萨用慧眼四方眺望,忽然看见南粤海域升起一股黑烟,波浪冲天。观音菩萨想,这天下总是不太平,处处有风烟。南粤海域突然升起黑烟,很不正常,说明那里肯定又出了事。于是,驾起祥云,来到了南粤... 在一个国家里,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全都素行不良,无恶不作。佛陀知道这个情况,便要众弟子运用智慧教化众生,使他们弃恶从善。 佛陀问:「谁愿意到那个国家去渡化全国人民呢?」 目犍连对佛说:「... 如果一个人沉溺意淫或邪淫,脑子里乱想的话,很多身体内的精华就消耗掉了,由于心火重就会消耗肾水,他的眼神一定是游移不定的,没有定力。神不足,精力就不足,一个人肾精不... 湖广总督林则徐曾叙述,他的朋友屠琴邬太守是钱塘人,尚未出仕前,于辛巳年秋天,染患重病,医生误投药剂,生命陷于危险。屠太守病中立誓,愿以利人济物,忏悔自己业障,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