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正因为明白了一切都是虚幻的,执著也渐渐少了,慢慢地明白了息灭烦恼的办法。这就是苦集灭道“四谛”。

“谛”的意思是真实不虚、如来亲证过的真理。佛成道后,在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这是佛初转*轮时宣说的真理。《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轮。”《涅槃经》卷十四中说:“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苦谛是苦的原因是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一切有为法都是苦的,故佛经中认为众生有无量的苦。佛经中常说的苦有三苦和八苦。三苦之中,一是苦苦,由逆缘引起热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故名苦苦;二是坏苦,即使有了顺缘,那世间诸多安乐也会分离朽坏,由此引起的热恼之苦叫“坏苦”;三是行苦,因为人会生老病死,世间万物都在刹那变化而不能把握,由此无常而生的苦恼,便是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明析苦的原因,集是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才感招了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只有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消尽三界结业烦恼,才能永无生死患累。

道谛的“道”便是由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共有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四念处、四正断,或四正勤、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或七菩提分、八圣道、八正道。

四谛有两重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由于我们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招了有漏的苦果,若是我们由修有漏道因而证灭谛则会达到涅槃寂静。《涅槃经》卷十二云:“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

大手印是佛教中超越的智慧,它不是空中楼阁。它其实融合了小乘、大乘和密乘的所有智慧。在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的修炼中,提倡“外修身闻戒,内修菩提心,密修金刚禅”。任何不注意实际行履的所谓超越皆是空中楼阁。

各种因缘聚合无常是苦的原因,产生热恼痛苦便是苦。发现“苦”,观出生命中间的苦、痛苦,一切都是苦。

当我们发现各种事情都是因缘聚合而成,就体会到“集”;当发现了“集”时,就自然明白了如何息灭烦恼,而进入“灭道”;而“灭”的过程就是修道。用正确的修道方式是可以息灭诸苦的。

“修道如行路,慧体伴吾行。”行道就好像走路,但是在走路的同时要有智慧陪伴,就像你得一直记得自己要到哪里去。走着走着,暖法就出现了。

等到暖法也修到圆满的时候,修行就上升了,会出现顶法。

点我:

相关文章

手淫害我得了精神病

手淫害我得了精神病

我小时候是个很清秀的女孩子,皮肤很白,长辈们都很喜欢我。因为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人玩,所以我就以看电视为乐趣。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看见男女抱在一起或接吻的境头,...

学愚教授:菩萨、慈悲与布施(三)

学愚教授:菩萨、慈悲与布施(三)

菩萨、慈悲与布施(三) 作者:学愚 (续前) 布施:慈悲的实践 佛教的慈悲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践成为佛教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如果说慈悲是大...

体慧法师:短期出家 报四重恩 济三途苦

体慧法师:短期出家 报四重恩 济三途苦

体慧长老明德寺3月22日开示 台湾宝岛慈光寺体慧长老开示  八关斋戒就是佛陀的清净戒律,清净梵行。佛陀因为有持戒乃至修清净梵行,才能断除所有的烦...

诵此无上神咒,十方诸佛将自身所有功德都回向给这

诵此无上神咒,十方诸佛将自身所有功德都回向给这

上学时,老师为了让学生好好读书,常讲“书到用时方恨少”,步入社会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钱到用时方恨少”。学佛后,才慢慢明白,每个人,无论种族、性别、信仰...

净空法师:助念时有人喜欢默念,这样亡者能否得到

净空法师:助念时有人喜欢默念,这样亡者能否得到

问:助念时有人喜欢默念,这样亡者能否得到真实利益?答:默念时,鬼神知道。出声念的时候,不但度亡人,也度一些能听到你的那些众生,听到音声,连附近的蜎飞蠕动都受利益,...

放生感应

放生感应

这个故事,是我回家乡的时候见闻的,我们市放生小组亲自见证!那个时候,我为父母的身体担心,于是,在迷茫的时候菩萨示现,给了我信心。放生,不仅是解救我们自己,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