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众生欢喜 诸佛欢喜──满贤菩萨供养佛

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满贤菩萨供养佛陀

《佛说布施经》云:「供养三宝,不但可以得到福寿康宁,更能成就辩才无碍,欢喜自在。」又《增一阿含经》卷一云: 「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 《四十二章经》上亦说:「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由此可知,供佛斋僧,功德殊胜。

  然而,一般人不知佛法之广大,修布施供养,只为求人天福报。古印度的南方有一位婆罗门人名叫满贤,是当地的大财主,富甲一方。此人为人性情和顺,心地善良,扶贫救危,悲悯众生,把乡人都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关爱有加。

有一天他摆设盛宴,供养千位外道修行人,祈求未来能升入天界,永脱沉沦。当时有个亲友对满贤长者说,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有一位如来世尊,神通广大,功德无量,精通佛法,闻名国内外,现正在给诸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人和非人演说佛法,那里的国王、长者和万千民众皆来听法,对他所弘传的佛法,无不敬仰。

满贤长者听到亲友说佛法精妙无比,即生信敬,立即走上高楼,手捧香花,合掌长跪,遥拜世尊,口中说道:「祈愿如来灵验,使我所烧香气,芳馥飞扬,遍布王舍城中,并且将我所供养的香花在佛陀头顶变成花盖。」他的誓愿完毕,香花果然很快就飘到佛陀头顶,变成了花盖,芳香之气遍传王舍城中。

阿难见此情景,心中不解,便问佛陀:「如此香云从何而来?」佛陀告诉阿难:「南方有一国家名叫金地,国中有一长者,名叫满贤,遥请我和众比丘前往应供,我应当到那里接受供养,你们亦可各展神通,一同赴宴。」说完后,佛陀即乘祥云来到满贤宝宅附近,运用神术,将千位比丘隐藏,独自一人,手托神钵,来到满贤面前。

满贤看见佛陀驾临,非常高兴,让五百余徒众们端来各种饮食迎接世尊。佛陀安详徐步,神采焕然,威仪持重,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光明,好像千百个太阳光芒四射,普照天地。满贤急忙顶礼膜拜,说道:「善来世尊,慈悲怜悯,接受我等供养,实乃三生有幸!」

佛陀柔和地说:「请将你所设供物品全部放入我的钵中。」五百余徒众实时将所有食物一同投进钵内,可是仍未装满小小的钵盂。满贤及众人目睹如此情景,对佛陀的神通,尽皆钦服;还未想到,随即逾千个比丘霎时间现身眼前,在佛陀身边绕行。满贤惊诧无比,马上五体投地,发大誓愿,归依佛门,广积功德,普度众生。佛陀微笑,从面门处放出五色光辉,遍照环宇,绕佛三匝,然后从佛顶入去。

   阿难问佛:「如来尊重,不苟言笑,是何因缘,今日发笑?」佛陀回答道:「此位长者,具菩萨行,修大悲心,满足六波罗蜜,当得成佛,号曰满贤菩萨,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故此微笑。」

所谓「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佛为度一切众生故,示现无量法门;佛法之妙,乃在于应机说法;众生若与佛法有真实之感应,佛自然会心微笑──这就是佛的慈悲。

  说到「供养」,实乃佛弟子必行之功课。寺庙三餐之中,早斋、午斋皆应供养。晚餐称为「药石」,不视之为斋饭,而视之为服药,所以不作供养。
一般在家居士于平日用斋时,不分早斋、或午斋,均可合掌默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法界众生。」诚心以自己将受用之饮食,发恭敬心供养佛、法、僧三宝,并发广大心供养一切众生。

为何要「供养佛法僧三宝」?因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须仰赖「三宝为明灯」,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转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须依循「三宝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离苦得乐。因此景仰三宝、感恩三宝、并以三宝作为人间最大福田,发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养。

为何要「供养一切法界众生」?因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缘和合方得成就,食衣住行,无一不是藉助众生之力方得圆满,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因此应发感恩心以为供养。而我今虽衣食饱暖,世上却有无数饥童饿殍,乃至广大恶道众生受苦无尽,是故应发广大心、慈悲心至心供养。

而最高、最究竟的供养是「法供养」,亦即令一切有情成就佛法智慧解脱之因缘。然除了饮食供养,众生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脱烦恼。因此,结斋时默诵:「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足佛法。」祈愿众生未来皆能至少达到阿罗汉圣者的境界,「所作皆办」(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尽),「具足佛法」的智慧与光明、自在与解脱。

在道场过堂供养时,维那师会带领唱诵:「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因应早、午饮食特色,早斋唱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唱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偈中,「行人」指精进之修行者;「法界有情」指法界一切众生。「三德」乃指食物具备轻软、净洁、如法之优点;「六味」指苦、醋、甘、辛、咸、淡调配变化,滋味得,二者都是用来形容饮食的甘美。

「粥有十利」则指吃粥的益处有十:(一)资色:资益身躯,颜容丰盛。(二)增力:补益衰弱,增长气力。(三)益寿:补养元气,寿数增益。(四)安乐:清净柔软,食则安乐。(五)辞清:气无凝滞,辞辩清扬。(六)辩说:滋润喉舌,论议无碍。(七)消宿食:温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风:调和通利,风气消除。(九)除饥:适充口腹,饥馁顿除。(十)消渴:喉舌沾润,干渴随消。

结斋时,因为法会斋饭是由大众护持供养,故会唱诵:「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侄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萨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祝愿供养法会斋饭的护法居士,因以欢喜心种此清净布施的善因,必将得到世世饮食无忧、究竟安乐的善果。然后才接着唱:「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足佛法。」完成结斋的祝愿。

为佛弟子者,如在每天精进定课之外,斋饭饮食时又能摄心用功,以恭敬心、报恩心、慈悲心、清净心、广大心,至心供养、结斋、祝愿、发菩提心,愿与一切众生共成无上佛道,必能身心清净,法喜充满。

这样的话,佛陀定必破颜微笑。

 

点我:

相关文章

传喜法师:学佛开拓心灵宝库 出家人要承担重任

传喜法师:学佛开拓心灵宝库 出家人要承担重任

学佛开拓心灵宝库——客堂开示202012.08.22  出家人要承担重任 所以好在我们这个道场,让很多的人能够自我反省,这样子大家就进步了。包括比...

道证法师:布施当中,有忍辱的功德,这种布施就变

道证法师:布施当中,有忍辱的功德,这种布施就变

真正布施出我们的身和心,就要能忍耐累,能忍耐苦,还要忍耐别人种种的不满,忍耐别人嫌东嫌西。若忍耐得过,就是布施当中,有“忍辱”的功德;若忍耐不过,就是没有忍辱的功...

海涛法师:发恶誓的果报

海涛法师:发恶誓的果报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比丘尼们叙述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  「我过去曾经有一世是一位有钱人的太太,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美中不足的是我不能生育。后...

金易明教授: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金易明教授: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金易明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

海涛法师:施食功德太大了,供养三宝、帮助穷人、

海涛法师:施食功德太大了,供养三宝、帮助穷人、

我想,布施食物,《金光明经》说,经常布施食物,施食者长寿无病。经常不杀生、吃素、放生者长寿无病。所以他讲的就是戒杀跟施食为长寿无病法。所以我想,当然戒杀就包括吃素...

呷绒多吉上师:少生气,修安忍

呷绒多吉上师:少生气,修安忍

上师(微博)教言集现在的人很容易发脾气,爱生气,也就是佛法里讲的生嗔恨心。最好少生气,生气没有什么好处,今生之事处理不好,来世去处更加可怕。因此大家在生气的时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