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I 93
936经:本经叙述迦毗罗卫的诸多释氏共集于“供养堂”,向摩诃男请教一个问题:“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彼百手释氏命终,世说记彼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彼彼百生释氏犯戒饮酒,而复世尊记彼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汝摩诃男!当往问佛,如佛所说,我等奉持!”这里所讲的,实际上就是佛陀记说与现实中所作所为之间的关系:百手这个人被佛陀记说是命终后可得须陀洹果,可是现实之中他却喜欢饮酒——这是犯戒的行为。就是说,犯戒之人命终后也能证得须陀洹果位吗? 佛陀在回答中,提到了声闻的境地有种种阶段,并非完全固定不变。 1、俱解脱:于佛、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俱解脱为禅定力与解脱慧二者兼具,指同时具备心解脱与慧解脱。 2、慧解脱: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慧解脱是指不具四禅(含四禅)以上的定力解脱者。 3、身证: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身证指证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并且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的六类圣者。 4、见到: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见到是指证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但未能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的六类圣者。 5、信解脱: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信解脱是指证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等,但未能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未能以增上慧深解与深察教说的六类圣者。 6、随法行——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随法行乃果位之一,相当于“向须陀洹果”。 7、随信行——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乃修行果位之一,相当于“向须陀洹果”。随法行与随信行均证得“向须陀洹果”,但是二者修行入处稍有差别。二者的相同点都是闻佛教法而证果;不同之处是,随法行乃是闻佛之法能智慧抉择而分别,即“于五法增上智慧”;而随信行则是于“五法少慧”,就是思惟抉择不足,但是其通过精进而修,最后仍能证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随法行略胜于随信行。 最后佛陀说:“此坚固树,于我所说能知义者,无有是处!若能知者,我则记说,况复百手释氏而不记说得须陀洹?摩诃男!百手释氏临命终时,受持净戒,舍离饮酒,然后命终,我记说彼得须陀洹果,乃至究竟苦边。”佛陀指着身边的一棵大树说,对于佛陀的教法,大树是听不明白的——倘若树能够明白的话,他也同样会给大树记说。而释氏百手乃一大脑健全、四肢发达的大活人,为什么就不能给他记说?只要对佛法僧三宝产生净信,佛陀都可以为他们记说后世。在这里,佛陀提到了百手释氏临命终时会戒酒,一是说明目前饮酒并不代表一辈子就饮酒;二是饮酒的确有碍于修行证道——在这个问题是,佛陀的态度很鲜明,即对于学者而言,必须戒酒,否则,须陀洹果是料难记说的。(6.13.) 有一位妇人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一位高僧求教,高僧听完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静室里,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 自己对自己要能容,就不会生病。生病的现象,是自己对自己不能包容。现在量子力学家,找到许许多多的证明,意念可以控制物质,他找哪些人来支持证实,这个发现是真实的?他找... 现在已经是末法时代,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很稀少,因为末法时代的人,信仰不纯正,疑心很大,又缺乏正知正见,浑浑噩噩,心事重重,打坐时想静下心来已非易事。到了这个时候,高... 佛教教人求,都是求命中本来没有的,你求得到,说明你真正学会了佛法。所以有句话说的: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清楚,现实生活中,... 苯波教的念诵中记载,在古代某些苯波教的人修砌灵墓,宰杀了鹿、野牛等各类野生动物来祭祀苯波教的天神。当时,国王赤松德赞看见将血肉供养视为善法的苯教彩盘后问莲花生大士... 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还完全依靠僧宝来传递,离开僧宝一切免谈。不知海外怎么样,大陆现在有的叫“二宝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