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I 93
936经:本经叙述迦毗罗卫的诸多释氏共集于“供养堂”,向摩诃男请教一个问题:“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彼百手释氏命终,世说记彼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彼彼百生释氏犯戒饮酒,而复世尊记彼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汝摩诃男!当往问佛,如佛所说,我等奉持!”这里所讲的,实际上就是佛陀记说与现实中所作所为之间的关系:百手这个人被佛陀记说是命终后可得须陀洹果,可是现实之中他却喜欢饮酒——这是犯戒的行为。就是说,犯戒之人命终后也能证得须陀洹果位吗? 佛陀在回答中,提到了声闻的境地有种种阶段,并非完全固定不变。 1、俱解脱:于佛、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俱解脱为禅定力与解脱慧二者兼具,指同时具备心解脱与慧解脱。 2、慧解脱: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慧解脱是指不具四禅(含四禅)以上的定力解脱者。 3、身证: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身证指证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并且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的六类圣者。 4、见到: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见到是指证得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但未能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的六类圣者。 5、信解脱: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信解脱是指证初果、向第二果、第二果、向第三果、第三果、向第四果等,但未能具有“八解脱”等无色定定力,未能以增上慧深解与深察教说的六类圣者。 6、随法行——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随法行乃果位之一,相当于“向须陀洹果”。 7、随信行——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乃修行果位之一,相当于“向须陀洹果”。随法行与随信行均证得“向须陀洹果”,但是二者修行入处稍有差别。二者的相同点都是闻佛教法而证果;不同之处是,随法行乃是闻佛之法能智慧抉择而分别,即“于五法增上智慧”;而随信行则是于“五法少慧”,就是思惟抉择不足,但是其通过精进而修,最后仍能证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随法行略胜于随信行。 最后佛陀说:“此坚固树,于我所说能知义者,无有是处!若能知者,我则记说,况复百手释氏而不记说得须陀洹?摩诃男!百手释氏临命终时,受持净戒,舍离饮酒,然后命终,我记说彼得须陀洹果,乃至究竟苦边。”佛陀指着身边的一棵大树说,对于佛陀的教法,大树是听不明白的——倘若树能够明白的话,他也同样会给大树记说。而释氏百手乃一大脑健全、四肢发达的大活人,为什么就不能给他记说?只要对佛法僧三宝产生净信,佛陀都可以为他们记说后世。在这里,佛陀提到了百手释氏临命终时会戒酒,一是说明目前饮酒并不代表一辈子就饮酒;二是饮酒的确有碍于修行证道——在这个问题是,佛陀的态度很鲜明,即对于学者而言,必须戒酒,否则,须陀洹果是料难记说的。(6.13.) STE-013-9月29日上午《中庸》之道讲座(主持):欢迎各位来到有吉林省社科联、长春市孔子研究会、长春文庙联合举办的国学大讲堂。迄今为止,我们国学大讲堂从... 从多个角度看打坐的秘密打坐是一面镜子。什么镜子呢? 照出我们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打坐当中,很多人会感觉腿麻、腿胀、腿疼,这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烦躁、昏... 【笔记】佛就教你修人天福报,以满足你的愿望。佛真慈悲。我们现在这人间贪图富贵,他不懂得方法。这一生你所拥有的财富,是你命里所有的;你命里没有的,你求不来。命里怎么... 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生存法则,宇宙物理与人类之间,也有它应循的轨则,《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把人做好,要圆满做人处事,也... 慧从哪裡来的?慧从定来的。心真正定了,真正清净了,就生智慧。这个时候,不但于一切佛法我们能通达明瞭,即使是世间一切法,也都明瞭,也都通达了。这个理当然很深,但是也... 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学习不为自己,对自己来讲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不执着、不分别。自己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对待别人应当慈悲,慈悲,随缘不攀缘,行善绝不求回报。衣食住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