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C 12
1224经、1225经:此二经为天帝释引导诸众信人等归信佛陀并供养众僧。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各种外道学说十分盛行,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派。无论在中印度的王舍城,还是在北印度的舍卫城,举国都普遍盛行“普设大会”,以供养各自信奉教派的教主与教徒。“王舍城人普设大会,悉为请种种异道”。经中列举的外道代表为遮罗迦外道、尼乾子外道、事老外道、事火外道等等。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佛弟子,他们事奉的对象当然是佛陀以及诸大比丘众。为什么要“普设大会”呢?对于布施者而言,无非是想通过自己的布施而获得巨大的现世后世回报,所谓“布施功德”。在佛教看来,布施是有差别的,所谓布施物相同而布施对象不同,便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布施功德”。在当时婆罗门教一统天下的情势之下,供养佛陀及比丘者,毕竟只占极少一部分。于是身为忉利天主、且为虔诚佛弟子的天帝释,开始为自己的护法行动了。 天帝释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诸人舍佛面前僧,而奉事余道,求索福田。我当疾往,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天帝释一方面是虔诚的护法者,同时他也为众生的福田利益而考虑,因为供养外道所获的利益十分微渺。相比之下,供养僧伽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然为了大众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必须想出一个善巧的法子来引导大家皈依并供养佛陀。于是天帝释化身为一位大婆罗门,“仪容严整,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众前后导从,持金斗伞盖”,赶到王舍城,拜会了正在制作供养大会的诸位长者和王公国戚。这些人对这位大婆罗门充满了敬仰,争相前来拜会。而天帝释见到大家对自己十分恭敬,且言听计从,便适时带领大家去拜会佛陀,带头虔诚礼敬供养佛陀。王舍城的一切士女见到他们膜拜的大婆罗门竟对佛陀如此恭敬,自然也就紧随其后,向佛陀作种种布施供养。天帝释以偈问佛有关布施的功德:“善分别显示,一切法彼岸,悉度诸恐怖,故稽首瞿昙。诸人普设会,欲求大功德,各各设大施,常愿有余果,愿为说福田,令斯施果成!”佛陀为天帝释宣讲了布施僧众的种种利益。 对于比丘众而言,他们都是四双八辈的圣僧;他们不仅自己获得殊胜的境界并永离五盖,而且能够教导世人离苦得乐,可以说达到了“自利利他”。布施并供养这样的圣僧,功德可以说是一本万利。“正向者有四,四圣住于果,是名僧福田,明行定具足。僧福田增广,无量逾大海,调人师弟子,照明显正法。斯等善供养,施僧良福田,于僧良福田,佛说得大果。以僧离五盖,清净应赞叹,施彼最上田,少施收大利。”(1.27.) 佛说: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 古今镇压暴动事件时,佛菩萨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不予阻止?这是否表示佛菩萨没有慈悲心?又像非洲地区,干旱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人们饥苦不堪,佛菩萨为什么不帮助他们?这... 略谈如何弘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李富华 内容提要: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开放性格;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佛教学术事业视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自... 中国大陆供财神,现在我看很多地方做生意的人大概都供财神,保佑你发财,其实这观念都是错误的,迷信。中国大陆上供财神供什么人?供范蠡作财神...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六道一切众生,在临命终时闻地藏菩萨圣号...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沈荷生生西决疑原文节选: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由内因外缘而得成就。荷生小子,宿世固有善根。若不蒙其父教令念佛求生西方,并预闻临终助念之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