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L 11
1194经~1196经:本经叙述大梵天与诸梵天每日供养佛陀,任凭婆句梵天的劝阻。 大梵天王及其余众是佛陀的虔诚护法信徒。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之主,在婆罗门教中被视为此世界的造物主,但是佛教里则被视为护法神。我们经常见到的帝释天生活在欲界,而大梵天则生活在色界,因此色界中人没有淫欲和食欲。据说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命一劫半,其乃自然而有,自主独存,无能胜者,统领大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 经中记载,“大梵天王及余别梵天善臂别梵天,日日方便,往见供养世尊”。另外一个叫婆句梵天的梵天见到善臂别梵天每日都去觐见佛陀,便问道:‘汝欲何之?”善臂梵天回答说:“欲见世尊,恭敬供养。”婆句梵天闻后即说偈:“彼有四鹄鸟,三种金色宫,五百七十二,修行禅思者,炽焰金色身,普照梵天宫,汝且观我身,何用至彼为?”此偈的内容是婆句梵天的自夸之语,说自己那里有四种鹄鸟和三种金色宫殿,还有五百七十二名修行圣者。这些圣者以及婆句梵天都拥有金黄色的身体。从这样的偈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婆句梵天的贡高自大。所以大梵天王和别梵王回答说:“虽有金色身,普照梵天宫,其有智慧者,知色有烦恼,智者不乐色,于其心解脱。”仅凭一个金色之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对于智者而言,无论是金色银色,只要还有一丝“色”观念的存在,就不可能得到“心解脱”,因为智者舍弃了一切“色”的观念与执著,因为“智者解脱乐色,于色不复乐”。 在这里,大梵天王与善臂别梵天以护法形象出现,而婆句梵天则以邪魔外道形象出现,从而说明梵天里的众生并非都是佛教信徒,有的还是积极的排佛分子,这与我们现实世间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1195经中,婆句梵天生起了常见,他遥见世尊而说偈:“梵天七十二,造作诸福乐;自在而常住,生老死已过。我于诸明论,修习已究竟;彼诸天众等,唯谓我长存。”后来经过佛陀说其宿业方才觉悟自己的浅与无知;在1196经中,婆句梵天住在梵天之上,就经常生起邪见并说些昏话:“此处常、恒、不变易,纯一出离,未曾见有来至此处,况复有过此上者?”由于色界的梵天生活相当富有享受,而且梵天的寿命普遍很长,所以他们不太容易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觉得那样的生活算是享受中的极至,故而婆句梵天自鸣得意,觉得这种快乐的梵天生活是永远也享受不尽的,因为梵天本身便是永恒存在的。这种思潮不仅在梵天里,哪怕是现实人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佛陀说,这是一种邪见,因为在三界之内,没有究竟的快乐可言;惟有达到无余涅槃,才知晓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1.5.) 恭敬就是佛性的光明,因为骄慢、瞋恨的心,对我们的束缚很重,它会使我们很痛苦,没办法发挥佛性的光明,使我们失去我们的福报。所以这条菩萨戒,就是要教我们解脱骄慢和瞋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在经中讲过,夫妻不和这是曾经邪淫的果报。想改变这个因果,就要受持戒律,断除邪淫,这个时候更不能犯戒,更不能做那些不道德的... 4. 皈依三宝的真实义 为什么皈依三宝有这么大力量?因为佛法广大,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佛陀世尊,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世尊都属于佛宝;诸佛所宣说的妙理,释迦牟尼佛... 菩萨道的布施修行义 不要以为今天捐了钱、做了布施、供养的功德,以为这就是行菩萨道,而自个儿在那里自满、自高了。 做「菩萨」可没那么简单,不是拿钱出来投进功德箱... 要办道,先决条件,一定要相信因果。赚钱也要相信因果。否则阎罗王这一关永远过不了的。有一次在大悲殿看到一个人,她说啊,她孩子像傻掉一点,每天白天睡觉,晚上瞎混,都到... 《人生哲理》:随缘与随便1、随缘与随便因为随缘而给你带来了很多烦恼、痛苦,那就不是随缘而是随便。随缘是有什么样的缘,就了什么样的缘,心里非常坦然、自在,根本不当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