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L 11
1194经~1196经:本经叙述大梵天与诸梵天每日供养佛陀,任凭婆句梵天的劝阻。 大梵天王及其余众是佛陀的虔诚护法信徒。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之主,在婆罗门教中被视为此世界的造物主,但是佛教里则被视为护法神。我们经常见到的帝释天生活在欲界,而大梵天则生活在色界,因此色界中人没有淫欲和食欲。据说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命一劫半,其乃自然而有,自主独存,无能胜者,统领大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 经中记载,“大梵天王及余别梵天善臂别梵天,日日方便,往见供养世尊”。另外一个叫婆句梵天的梵天见到善臂别梵天每日都去觐见佛陀,便问道:‘汝欲何之?”善臂梵天回答说:“欲见世尊,恭敬供养。”婆句梵天闻后即说偈:“彼有四鹄鸟,三种金色宫,五百七十二,修行禅思者,炽焰金色身,普照梵天宫,汝且观我身,何用至彼为?”此偈的内容是婆句梵天的自夸之语,说自己那里有四种鹄鸟和三种金色宫殿,还有五百七十二名修行圣者。这些圣者以及婆句梵天都拥有金黄色的身体。从这样的偈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婆句梵天的贡高自大。所以大梵天王和别梵王回答说:“虽有金色身,普照梵天宫,其有智慧者,知色有烦恼,智者不乐色,于其心解脱。”仅凭一个金色之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对于智者而言,无论是金色银色,只要还有一丝“色”观念的存在,就不可能得到“心解脱”,因为智者舍弃了一切“色”的观念与执著,因为“智者解脱乐色,于色不复乐”。 在这里,大梵天王与善臂别梵天以护法形象出现,而婆句梵天则以邪魔外道形象出现,从而说明梵天里的众生并非都是佛教信徒,有的还是积极的排佛分子,这与我们现实世间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1195经中,婆句梵天生起了常见,他遥见世尊而说偈:“梵天七十二,造作诸福乐;自在而常住,生老死已过。我于诸明论,修习已究竟;彼诸天众等,唯谓我长存。”后来经过佛陀说其宿业方才觉悟自己的浅与无知;在1196经中,婆句梵天住在梵天之上,就经常生起邪见并说些昏话:“此处常、恒、不变易,纯一出离,未曾见有来至此处,况复有过此上者?”由于色界的梵天生活相当富有享受,而且梵天的寿命普遍很长,所以他们不太容易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觉得那样的生活算是享受中的极至,故而婆句梵天自鸣得意,觉得这种快乐的梵天生活是永远也享受不尽的,因为梵天本身便是永恒存在的。这种思潮不仅在梵天里,哪怕是现实人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佛陀说,这是一种邪见,因为在三界之内,没有究竟的快乐可言;惟有达到无余涅槃,才知晓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1.5.) 因果不虚,世间法布施尚有大利益。清代周安士著的《安士全书》就记载有一则小故事。神医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刻碑传世。有人为了牟取暴利,拓[tà]碑将药方印成书卖,最...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五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下) “文殊师利啊!倘若看到别人生病了,无论是男子,还是女人,正在被病苦所折磨。应当为了救治这些病人,而时常洗澡、漱口,保...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佛陀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教法流布全世界,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左右了。特别是大乘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可谓真正找到了...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纯想即飞”:“纯想”,就是没有情,单单有这一个想... 在我们人间交际当中,难免有时候会产生摩擦和冲突,对此我们应该包容,难得糊涂一下,忍让一下,不要斤斤计较。吃点小亏,做点退让的姿势,这样会保护你自己。一个人在人间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