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的美德

  罗睺罗自从受佛陀严厉的教诫以后,又常常跟随师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开导,在修行上,进步很快。

  佛陀讲经时,舍利弗总是带着罗睺罗参加法会;舍利弗静坐时,罗睺罗总是跟着坐在身旁;布教时,舍利弗也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学习一些为法为人的经验;每天托钵乞食,罗睺罗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后,在僧团中被誉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实在是罗睺罗最好的恩师。

  有一次,罗睺罗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个流氓恶汉,那个恶汉用沙投进舍利弗的钵里,并且用棍棒打破罗睺罗的头。罗睺罗头上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下来。恶汉见了不但不知错,还骂道:「你们这些沙门,总是托钵为生,满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头,看你能把我怎样?」

  十七八岁的罗睺罗,现出咬牙切齿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罗睺罗!如果你是佛陀的弟子,应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怀瞋恨的毒,当以慈悲怜愍众生。佛陀常教诫我们,有荣誉的时候,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罗睺罗!压制着愤恨的心,严守忍辱,世间上没有比忍辱更有勇气的人,天上人间,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胜过忍辱。」

  罗睺罗听完师父舍利弗的开示,默默的走到水边,水里现出他的颜面,他用手掬水洗去血迹,然后用布巾把伤口扎起来,见到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难过。

  罗睺罗忍耐着,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后,跟着托钵乞食,在回来的途中,罗睺罗对舍利弗说道:「我想到刚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他放在心上,不过,这世间有着太多的恶人,到处都遍满了可厌的事物。我不对世间生气,只想到世间上没有办法的人太多。佛陀开示我们对人、对世间要有大慈大悲,但世间上狂暴的人就欺侮我们;沙门比丘守忍积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轻蔑我们,他们反而尊敬那些残酷的人。佛陀真理慈悲的教示,他们倒反而以为是臭的死尸,天降甘露给猪,猪还是爱吃臭的东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讲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对那些凶恶以及没有善根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效果。」

  罗睺罗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对世间的看法,向师父提出报告,舍利弗听后很欢喜,把罗睺罗在路上说的话,回来告诉佛陀,佛陀也非常高兴,称赞罗睺罗今天很好,对恶人的态度,应该那样;对世间的看法,就是如此。佛陀又再说道:「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瞋世恨人,是背法远僧,常堕于恶道之中轮回,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义,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间上认为珍贵的而佛法认为下贱,佛法认为好的、对的,而世人不肯实行。忠与佞不能兼容,邪的嫉妒正的存在,恶的不喜善的并行。贪欲的人不高兴无欲之行,在这些情形之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缘,可使你早证圣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够度一切灾难,忍是病者的良药,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独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为我的心能够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因为罗睺罗被恶人无缘无故的把头上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气方刚的少年时代,就能像圣者一样的忍辱,给师父很大的安慰,给佛陀很大的欢喜,并且能够引起佛陀对忍的说法,舍利弗听了非常感动,罗睺罗听了含着眼泪,更感激佛陀。

点我:

相关文章

《大智度论》里的故事 大医王

《大智度论》里的故事 大医王

  某年,佛住在舍婆提国的时候,有一位在家信徒,曾央求佛和教团的一群出家人,能够驾临自己家里吃饭。  通常,佛会停在精舍里接受饮食,系基于下面五种因缘。第一、正在打坐,要进入三昧的时候。第二、意欲...

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山里有一座小庙,庙里只有禅师与小沙弥师徒二人。有一天:“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闭上眼睛,在心...

《百业经》:(3)能愿比丘—杀生之报短命多病

《百业经》:(3)能愿比丘—杀生之报短命多病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3)能愿比丘— 杀生之报 短命多病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其有一子娶妻之后,一同愉快地生活着。但美中不足的是膝下...

父亲两世开导儿子

父亲两世开导儿子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合理的舍弃,才能得到更好的幸福

合理的舍弃,才能得到更好的幸福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  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出口,终于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  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

释迦牟尼佛广传六:.金铠逐步统领四大洲79

释迦牟尼佛广传六:.金铠逐步统领四大洲79

  久远之前有一金城地方,当地国王名为金子,释迦牟尼佛那时即转生为金子国王太子,名为金铠。金铠又有一妹,名为金光,金光后与一大臣之子名为欲精者贪享世间妙欲,以致因不净行而毁坏种姓规矩,国王得知后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