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J 11
1157经:本经叙述布施饭食当一以贯之,不要生起厌烦心。 如前文所述,佛陀经常不辞辛劳,亲自外出乞食。曾经一段时间,佛陀住锡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有一天清晨,佛陀照例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与婆罗门舍”——佛陀严格按照“次第行乞”的乞食法办事,在遵守制度方面以身作则。 这位火与婆罗门遥见世尊亲自来他家乞食,感到无上光荣,于是“即具众美饮食,满钵与之”。给佛陀做了许多好吃的,把佛陀的钵盂装得满满的,几乎都要盛不下了。虽然这位火与婆罗门未必是位佛教徒,但是当他见到佛陀到他家来乞食,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他觉得篷荜生辉、三生有幸。佛陀见他挺欢喜,“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复至其舍”,也就是接连来了好几天,几乎天天都到他家来乞食。时间久了,这位婆罗门心里开始不是滋味了,他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世尊怎么天天到我家来乞食呢?难道是贪图我布施给他的的美食吗(“沙门何故数来,贪美食耶?”)?这就是我们凡夫常犯的毛病,即众生的无常反复心,《增广贤文》里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这里的“小人”,是与“大人”相对应,意指凡夫众生之辈。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便是“心易反复”,忽好忽坏,而且极易退转,极易厌烦。 对于婆罗门的心思,佛陀当然很清楚。佛陀于是说了一偈,大意是这样的:农夫需要辛勤劳作才会有好的收成,而人也要经常布施给别人,才会获得善利果报。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各种问题总是没完没了,没有尽头和归期。就算是我们离世命终,还是要遭受到轮回的剪熬,生生世世轮转不休。对于与火婆罗门而言,对于佛陀三番五次地上门乞食之举,便开始极不耐烦,且怨言不休,那么对于轮回流转于三界之内,岂不是要天天寻死觅活的?由此可见,佛陀数度去婆罗门家里去乞食,绝非贪图美食,也绝非有意刁难人家,而是在通过此举让施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日日布施佛陀,不仅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相反却是为自己播下了人间最最殊胜的福德种子。所谓“供养以饮食,于其良福田;欲求福德者,则我田为良!” 这则经典告诉我们:居士们在布施供养出家法师们时,一不能生起有相分别心,二不能生起贡高我慢心,三不能生起厌烦苦恼心。不要将布施视为某种负担,相反,我们要将每一次的布施,视为播种人间最优良的福田。如此这般,则无论施者还是受者,都能够皆大欢喜,福慧与日俱增!(11.26.) 因果(佛教解释) 因果,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为会有什么结果就会有什么原因。佛教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的阐述... 引言:要告诉大家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亡者咽气以后,绝对不准许触摸碰动他的身体!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触动了亡者身体,再想送他走太难太难!几乎是百分之零点零一的希... 堕胎后为什么会出现各种不好的事情?很多人堕胎后,身体不好,家庭不好,种种不好。觉得是婴灵在作怪,然后去超度他。其实不完全是婴灵。当然婴灵也有一部分原因,那这时的婴... 我们修行的人,如果没有专心在道业上用功,挂碍一些身外之物,挂碍一些财物,实在是很不值得的。佛教说,财物是“五家共有”,并不是我们的。为什么说,世间的财物,是五家共... 文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以太师致仕。封潞国公。卒年九十二。(《纪事本末》) 文彦博 宋朝 介休(今山西省 介休县)人,字宽夫,仁宗时进士,... 我们一生都是随缘,从来没有攀缘过的。攀缘很苦,要求人,要看人脸色,不好做,做事情后遗症一大堆,何必!所以我一生很自在,为什么?一生不做事,做事就有麻烦。为什么不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