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J 11

1157经:本经叙述布施饭食当一以贯之,不要生起厌烦心。

如前文所述,佛陀经常不辞辛劳,亲自外出乞食。曾经一段时间,佛陀住锡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有一天清晨,佛陀照例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与婆罗门舍”——佛陀严格按照“次第行乞”的乞食法办事,在遵守制度方面以身作则。

这位火与婆罗门遥见世尊亲自来他家乞食,感到无上光荣,于是“即具众美饮食,满钵与之”。给佛陀做了许多好吃的,把佛陀的钵盂装得满满的,几乎都要盛不下了。虽然这位火与婆罗门未必是位佛教徒,但是当他见到佛陀到他家来乞食,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他觉得篷荜生辉、三生有幸。佛陀见他挺欢喜,“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复至其舍”,也就是接连来了好几天,几乎天天都到他家来乞食。时间久了,这位婆罗门心里开始不是滋味了,他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世尊怎么天天到我家来乞食呢?难道是贪图我布施给他的的美食吗(“沙门何故数来,贪美食耶?”)?这就是我们凡夫常犯的毛病,即众生的无常反复心,《增广贤文》里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这里的“小人”,是与“大人”相对应,意指凡夫众生之辈。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便是“心易反复”,忽好忽坏,而且极易退转,极易厌烦。

对于婆罗门的心思,佛陀当然很清楚。佛陀于是说了一偈,大意是这样的:农夫需要辛勤劳作才会有好的收成,而人也要经常布施给别人,才会获得善利果报。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各种问题总是没完没了,没有尽头和归期。就算是我们离世命终,还是要遭受到轮回的剪熬,生生世世轮转不休。对于与火婆罗门而言,对于佛陀三番五次地上门乞食之举,便开始极不耐烦,且怨言不休,那么对于轮回流转于三界之内,岂不是要天天寻死觅活的?由此可见,佛陀数度去婆罗门家里去乞食,绝非贪图美食,也绝非有意刁难人家,而是在通过此举让施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日日布施佛陀,不仅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相反却是为自己播下了人间最最殊胜的福德种子。所谓“供养以饮食,于其良福田;欲求福德者,则我田为良!”

这则经典告诉我们:居士们在布施供养出家法师们时,一不能生起有相分别心,二不能生起贡高我慢心,三不能生起厌烦苦恼心。不要将布施视为某种负担,相反,我们要将每一次的布施,视为播种人间最优良的福田。如此这般,则无论施者还是受者,都能够皆大欢喜,福慧与日俱增!(11.26.)

点我:

相关文章

悟道法师: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跟地狱道相应

悟道法师: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跟地狱道相应

我们自己可以反省检点,也可以做个实验,看我们是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力量比较强,还是贪瞋痴比较强,你可以做个实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比如说这个人对你有九桩的好处,但是...

传喜法师:修学佛法 突破生命的狭隘

传喜法师:修学佛法 突破生命的狭隘

唤醒佛性得解脱——美国亚特兰大佛学讲座开示2013.04.27修学佛法  突破生命的狭隘   真正的一个佛弟子,哪怕就是看到...

德森法师:许我贼住比丘谈毗尼么

德森法师:许我贼住比丘谈毗尼么

许我贼住比丘谈毗尼么(一九四叁年八月一日)不慧幼失问学,长好偷安,根机陋劣,知识暗钝。虽信佛四十余年,披缁叁十余载,形虽出家,心不入道。于如来宣演宗教律之高深法门...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一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一日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第一日 第一堂 膝盖的保健 诸位打坐的,尤其是这个天气,不一定要把腿包得那么多。为什么打坐要盖腿呢?因为我们常被气侯影响。平常不打坐也...

黄念祖:你只要信愿持名就决定往生

黄念祖:你只要信愿持名就决定往生

◎ 持名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法华玄赞》说:“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就是说,可以作为标准的行动...

药师山·紫虚居士:不要为了福报而供养佛菩萨

药师山·紫虚居士:不要为了福报而供养佛菩萨

不要为了福报而供养佛菩萨 我们供养佛菩萨只要起恭敬心去供养就可以,最好不要带着为自己的各种要求。例如在供养佛菩萨时请佛菩萨保佑你赚钱(甚至赚某一数目的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