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贤老和尚的故事:供养阿罗汉

一天,一个年轻的居士带著他的两个朋友前去看望海贤老和尚,当时老人家正在寺院的前院挖一个很大的树根,地上已经被他掏了很深的一个大坑,只见他站在坑里,满身满脸都是泥土。 三人见了面就赶紧给老和尚顶礼,老和尚连声阻拦道:“不要拜!不要拜!地上臟得很。”

年轻人和老和尚非常熟,他的两个朋友也曾在千佛寺和老和尚朝夕相处过三个月,所以老和尚看到他们来了,非常欢喜,停下手中的活儿和他们聊了起来。

老人家对年轻人说道:“你们庄上人善根深,学佛人多。”“是呀。我们庄上差不多家家供佛。”

老和尚问道:“你们庄上多年前住过一个老和尚你记不记得?”居士答道:“我那时还很小,但是有印象,因為那法师是我奶奶护持的。后来他去白马寺了。”

老和尚说:“那时候我请他去来佛寺,他不愿意……不知道现在还活著没有。”“听说已经过世了。”“啥时候不在的?”“早都不在了,那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居士说著,忍不住笑了起来,心想:那位法师若在世,也该有一百多岁了吧,您以為谁都像您老这麼长寿啊?

老和尚看著他,不解地问:“你笑啥呢?”居士开玩笑似的对老和尚说:“您老是不是以為那慈禧太后还活著呀?”

老和尚也被他逗得大笑起来,说:“我还没有那麼糊涂。——哎呀!我这是业障重啊,想走走不了。眼看著老同修们一个个都走了,就我成老妖精了。”年轻的居士一边搀著老和尚从树坑中出来一边说:“您老歇一会儿,再给我 们讲个故事,好吧?”

老和尚在一块木头上坐下来,指著旁边的几块木头招呼大家也坐。 其中两人说不想坐,老和尚便对他俩说:“不想坐这木头上,屋裡有凳子。”然后便笑呵呵地说:“我给你们讲个佛经裡头的公案,可好听啦! ”

有一位阿罗汉出去托钵,遇到一个漂亮的女鬼,女鬼说要供养罗汉,就把他请到了家裡。 罗汉一看,这女鬼家中珠光宝气,非常气派! 女鬼把供养罗汉的饮食摆在桌子上,请罗汉用餐。 罗汉低下头来,看见桌子的四条腿上拴著四个饿得皮包骨头的饿鬼,觉得非常好奇。 这时,女鬼说道:“请尊者稍等,弟子有紧要事情先出去一下,马上就回来。请您慈悲,千万不要施给他们四个食物!”

女鬼出去了,罗汉自己一边吃一边纳闷:為什麼不让施给他们四个食物呢? 四个饿鬼眼巴巴地望著罗汉在那吃,也不敢出声。 罗汉觉得这样太残忍了,他实在忍不住了,就把食物分了一些给这四个饿鬼。 不料想这四个饿鬼把食物吃到嘴裡,却一个个痛苦地狂叫起来:一个饿鬼的食物到嘴裡就变成了自己的肉,一个饿鬼的食物到嘴裡就变成了铁丸,一个饿鬼的食物到嘴裡就变成了大便,一个饿鬼的食物到嘴裡就变成了脓血。 罗汉见到这样的场面,非常吃惊。

那个漂亮女鬼急急忙忙地从外面跑进屋裡,很痛苦地对罗汉说:“我出去之时就曾叮嘱您千万不可施与他们饮食,您為什麼不听呢?难道您比我还爱他们吗?他们是我前世的丈夫、儿子、儿媳和丫鬟啊!”

罗汉不解地问:“这是什麼原因呢?”

女鬼说:“我前世供养过一位阿罗汉,我告诉我的丈夫,希望他随喜功德,谁料他听后反而出言毁谤说:'他為什麼吃咱们的东西?怎麼不去吃自己的肉? '我很伤心,就又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儿子,不料他也出口毁谤说:'他怎麼不去吃铁丸呢?'我更加伤心了。那天正好有亲戚送我些食物,却被我的儿媳妇偷吃了,我去问她,她不承认,还说:'吃你的食物还不如吃大便哪!'我回赠亲戚的食物,又被丫鬟在送去的路上偷吃了,我责怪她,她不认错,还说:'吃你的食物还不如吃脓血哪!'

“我心裡对他们四人生起了大瞋恨心,於是发了一个愿,愿我来世生活在可以看到他们四人受恶报的地方。所以今生我做了大力鬼王。若不是这个恶愿,单凭我供养阿罗汉的福德,我今生就该生忉利天享受天福。”

老和尚把故事讲完,笑呵呵地问道:“好听不好听?”

年轻的居士听得寒毛直竖。 他转念又想:“这老人家绝对不是糊涂人啊!”

他原来以為老和尚只会劳动、念佛,不一定懂得太深的佛法道理,但是这会儿他真的佩服老和尚了。老和尚看他在发呆,就接著说:“这个故事就是教人说话不要言鑱口满,'能吃过天食,不说过天话',说话口满招人恨,犯眾人忤。也不要生坏念头,有坏念头吃亏的是自己。”

老和尚说的“言鑱口满”是南阳方言裡的一句俗语,多是老人们爱用。 “言鑱”指言语尖酸刻薄;“口满”指说话狂妄。 “能吃过天食,不说过天话”也是南阳人的俗语,也是教人不能太狂妄。

女鬼说的“随喜”,是指随他人修习善因,喜他人得成善果;也就是说,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释迦牟尼佛当年曾经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让一对夫妇明白了供养布施获报的意义。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祗园精舍教化的时候,曾接受过一对夫妇供养的一钵饭。 佛陀对他们说:“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收万,你们以此一钵饭的布施 功德,将获得无量的福报。”

二人怀疑地问道:“佛陀!我们凡愚的人真的不了解,仅仅一钵饭的布施,能有多大的福报呀?”

佛陀向他们解释道:“你见过尼拘陀树吗?一树茂盛到四五里路之远,每年落下的果实有数万斛之多。当初,尼拘陀树的种子,也只是一粒果实。”

从此,舍卫城的人民,对佛陀及比丘们都更欢喜踊跃地供养布施。恭录自《海贤和尚》

 

点我:

相关文章

观世音菩萨故事:观音提篮会蓝理

观世音菩萨故事:观音提篮会蓝理

  清康熙年间,海宇澄清,海天佛国普陀山历经变乱,百废待兴。一天,定海总兵蓝理带兵在普陀洋面巡缉,悠忽间发现有一妇人乘着小舟,小舟后艄有一童子划船,飞快地从蓝理的巡辑大船旁擦边驶过。只见那妇人手中...

宣化上人:如何打坐,金刚坐降天魔

宣化上人:如何打坐,金刚坐降天魔

禅的姿势要正确,对身心皆有益处,否则失掉坐禅的意义。坐禅时,先将身心放松,不可紧张,最好结双跏趺坐,这是基本的坐法。何谓双跏趺坐呢?就是先把左腿放在右腿的上边,然...

做人处世遵循这四条法则福报自然多多

做人处世遵循这四条法则福报自然多多

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生存法则,宇宙物理与人类之间,也有它应循的轨则,《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把人做好,要圆满做人处事,也...

【甘露】什么是甘露?甘露水是什么?

【甘露】什么是甘露?甘露水是什么?

甘露是什么意思?  甘露,愿意为甜美的雨露。佛教中的甘露,喻佛法、涅槃等,梵语(Amṛta)阿密里多,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习①——“药师”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习①——“药师”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所讲之经。这部经和《阿弥陀经》一样,是指导实践与应用的佛经,没有像《金刚经》、《心经》一样,对佛教理论作详尽论述,看起...

传喜法师:佛光遍照大草原 皈依三宝持戒律

传喜法师:佛光遍照大草原 皈依三宝持戒律

佛光遍照大草原 ——甘肃合作法会开示2012.09.14 皈依三宝持戒律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受戒?受戒就像给你家装了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