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次,复是又的意思,次是次第,凡是经中用复次二字,都是和上文有一定的密切的联系、有一定的关系。上文回答云何降伏其心,本文是回答云何应住,看起来降伏其心和云何应住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件事。前面说降伏,如果妄心能降伏,那么真心自然而然的无住而住了;如果能安住真心,那么妄心不降而降。而且上文是讲发大愿,这里讲的是起大行,愿和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要践之于行才不是虚愿。再有,上文是讲发大心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却没有说度众生的方法,本文正是说度众生的方法,所以这里用复次二字来显示上下文互相的联系。

菩萨于法,这个法包罗万象,一切事物,无论是眼见耳闻的还是心所想的都称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内了。

应无所住,住就是我们说的执着,心有所住了就说明你住心了,心有执着了。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修行修般若真智,照见诸法都是相有性空,不应执着。我们佛法里的空不是顽灭空,是相有但是它的本体没有的,它是没有本来。我们今天说它是没有本来的,没有本体的,都是相有,相是因缘和合但是没有本体,一会儿我们会讲这个问题。既然没有本体,没有它的本来存在的,都是因缘的组合而成的,所以应以无所住的心修行布施波罗蜜。

布施是让世间和乐,就是和睦快乐,也是出世圣法的根本。我们修出世法、修学佛法,布施是根本,众生在三界之中轮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着自己的身体和五欲的享受。自己没有的东西要想尽办法得到,想尽办法甚至就要绞尽脑汁,由于贪心的驱使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为了得到造种种的恶业;自己有的东西,《无量寿经》当中说的非常的清楚,我们就会起悭贪的心不肯布施,甚至不肯给妻子、奴婢、家亲眷属,更甚者连自己都舍不得,更何况去帮助别人呢?没有的东西想办法得到,已经有的东西就想牢牢的守护住怕它失去,这就是我们众生因为贪爱执着所造成的,而布施正是破除悭贪的妙药。

摘自宏圆法师《金刚经》讲义

 

点我:

相关文章

蕅益大师:吴兴智福优婆夷往生传

蕅益大师:吴兴智福优婆夷往生传

吴兴智福优婆夷往生传(并赞)优婆夷智福。姑苏卢氏子。适新安程季清。季清笃信佛法。流寓吴兴。力营福业。卢尽内政以助之。弗倦。好惠施。无私积。心言皆直。谨身节用。不喜...

净空法师:替临终人助念,请问是否要诵《地藏经》

净空法师:替临终人助念,请问是否要诵《地藏经》

问:替临终人助念,请问是否要诵《地藏经》?答:不应该。人在临命终的一剎那是最关键的时刻,什么经都不要念,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此时愈简单,力量愈强大,愈有...

真正的贫穷与物质无关,而是内心的匮乏

真正的贫穷与物质无关,而是内心的匮乏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贫女一灯的故事选自《贤愚经贫女难陀品》  佛住世时,舍卫国中有一位名叫难陀的妇人,孤苦贫困,靠乞讨为生。见到国王和臣民们纷...

济群法师: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济群法师: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

药师山·紫虚居士: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 壹、前言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

往生《净土圣贤录易解》:隋智舜與隋登法师

往生《净土圣贤录易解》:隋智舜與隋登法师

  隋 智舜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于仰慕慧远大师过去一生的德业,因此入庐山,学习净土法门。  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六○五年),讲完《观无量寿佛经》之后,即示现疾病。  临命终前见到鹦鹉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