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戏,而我却在念佛”


过去,梁武帝很尊重佛教,拜志公禅师为国师,皇帝对师父相当恭敬,有一天他告诉国师说:“今天我请你看戏,什么、什么人唱得很好。”

皇帝的话当师父的不听也不行,过去的君和臣嘛,所以志公禅师就答应他了,说:“好。”

随后这两个人坐在一块看戏,一会儿梁武帝手舞足蹈、高兴得不得了,并且评论这个唱得怎么好、那个怎么好,转脸看看师父动也不动,好像只是在看,跟他说话,他不答应。

看了半天戏,结束了,梁武帝就问:“师父,某某人唱得怎么样?哪一个人唱得比较好?”

志公禅师就说:“皇上啊,我不瞒你说,我们修道人,一日不了道,真正是如丧考妣呀,哪有闲心去看戏,你在看戏,我在念佛。”

武帝一听,不相信,那个戏唱得这么好,你在场两眼还瞪着看,你说没有看。

志公禅师说:“你不相信可以试试嘛。”

怎么个试法呢?把死囚牢里判死刑的人,你提出一个来,你叫他头顶上顶一碗油,两边你给他安排最好的演员演唱,让他头顶着油从中间走,你告诉他:“你是死罪,如果从这里过去,头顶上的油不会洒出来,那么你这个死罪可以免掉,如果把油洒在地上,那当下就要杀你的头。”

真的就这样试验,结果这个犯人在中间慢慢地走,他哪有心思听戏,自己顾命要紧,稍不注意头马上就要掉,所以,他就全神贯注地注意着油碗,把这一段走过去,一点油也没有洒出来。

走完后,武帝问这个犯人,路那边有什么人,唱得怎么样?

他说:“吾皇万岁!我哪有心思去看那些事情,我要稍不注意,头就要掉了。”

梁武帝一听才相信了,修行人原来这么样的认真,不了解的人认为修行人好像太散漫、太自由、太自在啦,其实不是这样,真正发道心就要像这个犯人那样,时时刻刻考虑到这个头马上就要掉了。

所以,我们修行人要提起精神,要经常想到人命在呼吸间。

自此以后,梁武帝对志公禅师更是倍加恭敬供养,知道了修行人真的了不起,他自己也增强了道心,发大心宏扬佛法,普度众生。

我们用功的过程中,不要去管我修到什么地步、什么程度了,你只管去用功,抱着一句佛号一直地持念下去。

念佛人要生死心切啊。

如何生死心切呐,如同冤家追赶、如同大火包围逃生那样的心切、拼命逃跑地那种心切,念佛必须要有这份心,你这个生死才能了掉。

不然的话,我们这个切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佛在经典上讲:要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地狱里的苦,我们要以凡夫的心,那真正是难以想象,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处世、对待世间的一切、要常存这种思想,抱这种态度。

修道的人,若真正是有道心,那他常生惭愧,经常感觉到自己很惭愧、很难过。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还在这个一望无际的茫茫苦海里,不知什么时候能到岸呐。

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现在危险至极,生死不了,就像父母亲过世,躺在堂前,没有送葬的那种感觉,非常痛苦、非常难过,抱着这种心态,可以令这一生了脱生死。


问:弟子一心想念佛求生净土,但世间缘分未尽,且为人父母。可否效法《了凡四训》,年轻的时候求人天福报,年老的时候再将所有功德回向往生西方?

答:对于这个观点应当要好好思惟。一心想求生西方净土是当下的行为,当下建立的愿心,是要尽形寿不间断的。

而世间缘分什么时候尽,我们不可琢磨,什么时候死亡,也不知道,我们都不能肯定自己能活一个七十、八十、九十岁。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无常随时会到来,所以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念都要把它观照成是临命终时,这样才说明你生死心切。

你可不能说我年轻的时候求人天福报,等到年老的时候再念佛回向往生净土,这样风险很大。

说不准一个地震过来了,你还能等到年老吗?

其实你不要把念佛和世间福报打为两橛,好好地念佛,世间的福报也就在里面,不是说念佛只是能往生的。

《了凡四训》里讲的改变命运,其实和印祖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样,本身念佛就要敦伦尽分,改过迁善。

你至诚念佛,而且做善事不要去执著求人天福报,它的因果就在当下。

因果法尔自然,只要这样去做了,福报自然会现前;

如果没有这样做,去求也求不到。


要想秋天有收获,春天一定要播种;你去耕耘,施肥,你自然秋天就有收获。

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能够持戒念佛,人天福报就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显现。

而不能说年轻的时候我把佛号放下,专门求人天福报,等年老的时候才发愿往生西方,你这个观点就有问题。

希望能把这个观点改正过来,当下愿往生的心应尽形寿不间断。

如果你求人天福报,就表明还没有看破,人天福报是虚幻的,是梦中的事情,并不真实。

哪怕你生到了天上,天福享尽,还是要轮回,还是要堕落。

所以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才是最真实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心力去完成的一件大事。

其他的有没有福报、福报的多少,都是随顺业缘来做就可以了。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法语:供养佛菩萨的形像的意义

净空法师法语:供养佛菩萨的形像的意义

1、因断不了,但是缘自己可以控制。我们阿赖耶识里什么因都有,我们今天发个愿,要佛的这个因,给它加增上缘。我们信佛,发愿往生,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给极乐世界这个因,把...

星云大师:佛教认可的人生财富有哪些?

星云大师:佛教认可的人生财富有哪些?

佛教认可的财富(一)是身体的健康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

海涛法师:遇到感情问题应该念什么咒?

海涛法师:遇到感情问题应该念什么咒?

问:遇到感情问题应该念什么咒?海涛法师:不是说哪一个咒语特别有用,而是你对哪一个咒语有信心,那个咒语就有力量,都可以。最主要是信心,当然如果你问我,佛教有一个爱染...

宣化上人:在家人不要叫出家人给你倒茶、添饭

宣化上人:在家人不要叫出家人给你倒茶、添饭

佛陀在世时,有位出家人叫宾头卢,姓颇罗堕,这名字就译做“不动利根”。他什么也不动──不为一切的财、色、名、食、睡所摇动;利根,就是聪明,他根性很利的、很聪明的。所...

【攀缘】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攀缘?

【攀缘】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攀缘?

何为攀缘?佛教中攀缘的意思  攀缘,是指凡夫的心随著外境而转。也就是人的心、念头经常向外看、向外在想,跟外界来接触,对外界关心,也可以说对外界有所追求,因为自己心不知放在那里,心不能安,我们经常在无聊...

放下,不被境​转

放下,不被境​转

虚云老和尚云:修行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这心是怎样的呢?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